2024年初,企業服務市場的硝煙公升起。 IaaS降價,SaaS漲價,誰動了第一張多公尺諾骨牌?
自2023年上半年宣布降價以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阿里雲再次以降價攪動了公有雲市場的泉水。
2月29日對於國內雲廠商來說是乙個特殊的日子。 這一天,阿里雲發布了新財年的戰略——“史上最大降價”。 降價覆蓋計算、儲存、資料庫等所有核心產品,平均降價20%以上,最高降價55%。
事實上,從2023年開始,為了吸引新客戶,鎖定使用者的長期IT預算,很多雲廠商會定期不定期降價。
在雲計算領域,適當降低利潤、增加規模是雲計算商業模式的長期戰略。 這種策略也是擴大市場份額、加速市場滲透的有效途徑。 這很殘酷,但它有效。
過去的一年對於阿里雲來說是曲折的一年,從獨立IPO到暫停分拆,阿里雲終於確定了專注於公有雲的戰略方向。 在阿里雲看來,國內公有雲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來看兩組資料:
根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2022年的資料,公有雲佔美國算力結構的60%以上,歐洲超過50%,中國僅佔28%。
根據IDC的資料,2021年公有雲佔國內企業IT支出的34%,2023年只會增長到39%。 在 2021 年的同一時間點,公有雲佔美國企業 IT 支出的 52%,西歐佔 40% 以上,兩者在過去兩年的增長速度都快於中國。
從以上資料來看,無論是市場滲透率還是市場規模,雲計算戰場都遠未進入終局。 在此背景下,為了加速公有雲在中國市場的滲透,阿里雲啟動了新一輪大規模降價。
阿里雲的降價就像多公尺諾骨牌效應,迅速引發了其他雲廠商的反應。 2月29日晚,京東雲發文稱:“隨便掉,比到最後! 我們繼續在整個網路上比較價格! 細分低價! 降低10%“,並承諾”買貴還清”。
截至發稿,除了京東雲的“大戰”,其他雲廠商尚未發聲,可以預見的是,公有雲廠商的新一輪降價已經在進行中。
有些人可能不以雲廠商的降價為恥,認為其本質是“量”。 然而,在當前國內公有雲市場,降價似乎已成為一種必要的策略。 從以上資料來看,這個市場還有巨大的滲透空間,這意味著仍有大量潛在使用者尚未轉化為實際使用者。 雲廠商選擇“忍痛”降價,背後追求的是更大的市場規模。
過去,製作**和傳送簡訊**是相對昂貴的通訊手段,但隨著越來越普及,這些服務逐漸從奢侈品轉變為民用消費品,並且**變得越來越實惠。 同理,IaaS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當數位化越來越普及時,雲費用的支出也越來越低,這是必然趨勢。 有“領頭大哥”出來發起“雲降價”之爭,對整個企業服務市場來說,打倒也是好事。
縱觀整個企業服務市場,IaaS通過擴大規模來實現長尾效應,而SaaS廠商則希望通過更直接的漲價來增加利潤。
無獨有偶,在阿里雲和京東雲正式宣布降價的當天,明道雲創始人任向輝在朋友圈宣布了公司產品的漲價。 據了解,這是明道雲自2019年發布以來首次進行重大定價調整。 任向輝說,“一開始的大調整是對成本比的一次性反應,我不想經常調整價格。 ”
任向輝**,從今年開始,軟體產品漲價肯定是大勢所趨。 無論怎麼調整,國內SaaS定價還是遠低於海外同行。
一方面,IaaS作為數字基礎設施,正在經歷由中國最大的雲廠商領銜的降價浪潮; 另一方面,許多SaaS供應商正面臨著定價策略的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IaaS領域雲廠商的降價確實給SaaS廠商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可謂是SaaS廠商寒冬中的“雪中解脫”。 然而,僅靠IaaS降價並不能解決SaaS生存的壓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SaaS的普及是一種趨勢。 SaaS是在雲上成長的應用,隨著應用能力的增強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的增加,價格上漲是市場正迴圈的體現
當SaaS公司有更多的收入投入到產品研發上時,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更好地服務客戶。 考慮到中國的SaaS在成本投入上與美國的SaaS相當,但總體上低於對方的匯率,這對國內SaaS來說是乙個極其不健康的增長環境。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前幾年SaaS公司太容易籌集資金,很多公司都獲得了投資。 當資金充裕時,我們以收入增長為主要目標。 但從2022年初開始,風向急轉直下,如今,幾乎所有的SaaS公司都意識到了利潤的重要性在“利潤為王”的一年裡,除了向外看客戶,向內看組織外,第三個選擇是匹配的產品價值。
在SaaS市場,對於是否提價,業內存在不同意見。 但無論如何,SaaS應該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客戶需求、產品價值來綜合考慮,當然,產品帶給客戶的價值是第一位的。
漲價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漲價並不一定意味著“死亡”,但漲價真的能拯救SaaS免於水火嗎?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