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點評論
2024年**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擴大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行動,加快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和城鄉融合。 建設教育強國,基礎教育是基礎教育。 我國基礎教育發展進入了延伸、增量和內涵建設雙重任務疊加的時期。 《擴大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行動計畫》部署實施以來,各地堅持從教育發展實際出發,一方面推進優質教育資源“三節一品類”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推動教育四大要素整體創新發展。 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也有所提高。
哪些任務和行動有助於推動全學期發展,系統地擴大和提高質量,是今年全國兩會教育的熱點之一。 教師資源分配、減負、學業能力測試......所有這些都很重要。 聚焦影響全域性的戰略支點,解決影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是鞏固基礎教育建設教育強國基礎定位的首要前提。
加快消除“只求分數”、“只求公升學”的思維方式和路徑依賴,扭轉教育功利主義趨勢。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全面深化各項教育評價改革措施,完善道德培養實施機制,持續完善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的課程設定、教學、教學研究、管理文化、家校協調等工作。 然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不均衡、教育功利主義相互強化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在基礎教育領域,“只考分數”、“公升學先學”等觀念是長期積累的產物,是必須大力解決的頑固病。 政策理論研究要乘勢而上,全面完善突出中國特色、反映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實事求是地推進建設,防止執行力弱、評價力強、改變不了的困境。 教育部門要自上而下加強內外部協調,有序推進配套領域的制度化推進,深化評價隊伍建設、評價結果分析應用等,因地制宜構建教育評價專業支撐體系。
科學認識“五育”重要理念,指導教育實踐定位,落實人才培養多元化。 “五育”同步訓練模式的更新是乙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與立德樹人規範有關。 育人同時堅持“五育”,這一理念已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心中。 如何從“打補丁”、無序拼接的初級版向深度適配、相容的高階版邁進,仍然是對廣大教育從業者的一大考驗。 要堅持主旨意識,確保德育第一,自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用腳踏實地、有主題的方法,構建偉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要明確思路,緊緊圍繞教學質量生命線,深入落實素質教育,做好科教“加”工作,加快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常態化監測機制。 要區分小學和中學的關係,“五育”同步發展不等於平均力量,要認識到上課時間、空間、場地等條件的有限性,根據學校條件、教師、學生,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追求教育方法的優化。
豐富數字賦能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制度意義,確保以人為本。 “教育數位化是我國開闢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數字時代已經到來,教育系統抓住機遇,實施國家教育數位化戰略,打造全球最大的教育教學資源庫。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起點,數字賦能教育應以促進人們身心發展為基本原則。 要在“數量”積累的基礎上,按照分級、分類、學科細化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總體、結構和適宜性,擴大優質教學例項資源庫。 要在“點”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整體教育資料基礎設施,提公升基礎教育數位化賦能機制水平,聚焦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資源,加強學齡人口變化,促進城鄉學校結構調整合理性; 提高教育治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據估計,中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已達到世界第一。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基本路徑。 教育部與國家多個部委合作,開展了擴大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行動,旨在建立和完善高質量、均衡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最終確保基礎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體現戰略思維、超越教育規劃和教育改革的制度設計模式。 因此,聚焦戰略支點應成為組織實施擴大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行動的重中之重。
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03-07,第2版
作者:劉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