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位院士預測,國內矽片需求與目前產能存在巨大差距,預計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至少相當於中芯國際產能的8個。 然而,2023年的資料揭示了另乙個現實,國內三大矽片企業都呈現出明顯的產能過剩和表現不佳。 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僅為75%,營收同比下降13%,利潤同比下降50%。4%;華鴻半導體營收下降33%,利潤下降35%64%,產能利用率為80%; 晶整合營收下降2793%,淨利潤跌至931%。這種預言與現實的矛盾,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內需與產能存在巨大差距,但產能過剩的問題卻在矽片企業中普遍存在。
當然,從巨集觀角度來看,這不僅僅是乙個國內問題,而是乙個全球競爭的問題。 世界各國紛紛投資晶圓生產,全球晶圓廠數量激增,包括三星、台積電、廣汽、聯電等跨國公司都在積極尋求全球訂單,這導致中芯國際、華虹、精和一體化等國內企業的業績受到衝擊。 在激烈的競爭背後,誰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何況是哪家公司把訂單交給代工,不是單純的看國家,而是要考慮**、週期、工藝、質量等諸多因素。 因此,國內矽片需求不僅與國內產能掛鉤,而且全球競爭格局使市場更加複雜和激烈。
當院士在2021年發出警告時,很多人可能對國內矽片的情況印象不深,認為擴大生產可以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 然而,在2023年,現實殘酷地揭開了這個面紗。 中芯國際、華巨集半導體、晶整合等三大晶圓企業,儘管產能巨大,卻面臨著產能空置的困境。 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僅為75%,營收同比下降13%,利潤更是直線**; 華鴻半導體營收下降33%,利潤下降了35%64%;Crystal Integration的收入下降了2793%,淨利潤減半。
這樣的現實令人震驚,一方面,院士似乎沒能預見到市場變化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國內矽片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困境。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思考,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尋求解決辦法。
矽片行業無疑是乙個具有全球競爭格局的行業,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都在爭奪布局和市場份額,這也帶動了全球矽片晶圓廠的快速增長。 資料顯示,全球新建晶圓廠已滿118座,這無疑加劇了市場競爭和供需錯配。 三星、台積電、格芯、聯電等國際巨頭紛紛湧現,不僅爭奪全球訂單,還爭奪中國市場的份額。 這場全球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任何企業都不能掉以輕心。
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將國內需求與生產能力掛鉤,或者認為國內生產能力可以隨意擴大,是極其片面的。 全球市場使訂單**不再受地域限制,不同企業的競爭實力將直接影響訂單的所有權。 **製造週期、工藝、質量等因素成為企業爭奪訂單時的重要考慮因素,這些因素也重塑了市場格局,挑戰了國內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產能過剩的出現不僅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有關,還與公司自身的發展戰略、技術創新、管理水平等方面有關。 中芯國際、華巨集半導體、晶圓整合等企業雖然擁有巨大的產能,但正面臨著效率下降的困境。 產能過剩導致資源浪費,利潤下降,甚至可能導致行業惡性競爭,使企業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企業需要評估形勢,及時調整策略,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同時,第一部門還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優化結構,提高競爭力,促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避免產能過剩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面對當前全球矽片行業激烈的競爭和國內矽片企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我們不禁思考未來發展將何去何從。 如何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就要求企業自身不斷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也需要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
同時,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企業要有全球視野,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擴大國際合作,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國內矽片企業來說,要想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抓住機遇,挑戰自我,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