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缺”已經不是乙個新名詞了,這種現象在如今的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很多適齡男性因為各種原因很難找到合適的結婚物件,最後只能再拖延。
說實話,我們都知道“老婆缺”的原因是什麼,但也很清楚,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這些社會問題其實很難解決。
然而,除了這個棘手的問題,農村還有“三怪事”,難度不亞於“老婆缺”。
鄉村振興是國策,很多農村在政策的推動下進行了改造,比如村里公共設施的更新和維護,比如農村周邊的工業園區,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家鄉發展前景好,自然要回老家發展,畢竟沒人願意離開老家,但實際情況和大家想的有點不一樣,我們來看看資料。
去年8月18日,農村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2023年農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留守兒童人數已降至902萬,較2012年的2200萬下降了一半以上。
雖然數量有所下降,但別忘了,近年來新生兒數量也大幅下降,從2016年到現在,新生兒數量下降了50%以上,所以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樂觀。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們沒有回農村發展,因為農村的工資水平不如城市,還有很多農村地區沒有“開發”; 其次,父母可能在城市裡打不下班,可能還住在宿舍裡,這樣一來,帶孩子過來就意味著生活成本的增加,甚至連基本生計都不能保障,也無法照顧好。
以上是父母的困難,但同樣,留守孩子也要面對一些問題,一是教育,不僅指學習,還包括道德觀念等,二是對父母缺乏父愛,孩子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孤僻內向。
因此,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但僅僅喊口號鼓勵農民帶孩子出去或留在農村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福利政策和鄉村振興來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很多農民已經開始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種植,但要使用農業機械,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種植面積足夠大,否則會造成損失。
但是,在農村,其實有大量的小面積農田,老一輩人從來不會放過它們,總是會想盡辦法種好莊稼,最壞的也種菜。
但現在的年輕人要麼在外打工,要麼在當地找個班,要麼自己做點小生意,至於種地,早就被他們“遺忘”了,導致這部分土地完全閒置,雜草叢生。
而這種現象在一些鄉村振興取得較好的農村地區更為明顯,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我家為例,旅遊業發展很好,有很多較大的酒店,還有幾個工業園區,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大家朝九晚五工作,工資穩定,五險一金都發了。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它閒置,為什麼不出租或徵用? 這是因為這些農田面積不大,東一西,而且離村子近,使用受到嚴格限制,根本無法出租,更不能徵用。
我們是乙個大型糧食生產國,但我們也是乙個大型食品消費國,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乙個事實,即這些土地足夠小,可以加起來。
留守老人的問題和留守孩子一樣,孩子外出打工,孤零零地留在村里的老人,不僅缺乏必要的照顧,可能還要格外照顧孫輩,讓養老成了一大難題。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當60後和70後達到支援年齡時,他們的生活可能會更加悲慘。
首先,養老金問題,這一直是農民的一大“痛點”,不用說; 二是獨生子女,60後、70後響應國家政策,大多只有乙個孩子,正好趕上房價飛漲的時代,為了讓孩子結婚,需要出錢和努力,這樣就沒有多少積蓄了, 他們將來需要依靠他們的孩子。因此,對自己和孩子來說,壓力是相當大的。
針對這一問題,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包括以下幾點:
1、全國人大代表陳寶超建議,要豐富農村養老載體,提高養老飯店覆蓋率:加大對農民養老設施的財政支援力度,倡導各地採取多種形式建設養老集體公寓; 利用閒置國有建築資產,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與餐飲品牌合作,多渠道增加膳食供應主體。2、全國人大代表溫善蓮建議提高農村養老金標準。
3、全國人大代表習旺木建議,要提高農村老年護理人員的工資福利,加強對老年護理人員的社會關注,引入社會組織、家政等社會力量,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這些建議能否被我們通過還不得而知,但大多數人都希望這些措施能夠實現,因為它們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養老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