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世民的玄武門變遷到鎮官聖世的創立,唐朝經歷了23年的盛世,然後雍輝和開元的統治將唐朝的國力推向了頂峰。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開元王朝的盛世後,躺在之前的功德簿上,不願進取,開始怠惰懶散,整天和後宮妃嬪混在一起。
得知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後,唐玄宗久久不願意相信,因為安祿山是他最信任的將領。
其實,安師叛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被兒子安青旭所殺,按理說主謀被殺,戰爭應該結束了,但為什麼安師叛亂還持續了8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內部的一場權力鬥爭安祿山是樊陽、平魯、河東三大軍事城鎮,擁有15萬精銳邊防部隊在野心的驅使下,他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藉口,反叛唐朝。
安祿山贏得了唐玄宗的青睞,這引起了宰相楊國忠的不滿,兩人成了敵人,但唐玄宗對此視而不見,任由兩人打架。
因為唐朝久安,朝廷的禁軍大多是戰陣疏忽大意,而安祿山的手下都是為唐朝守衛邊疆的精銳邊軍,戰鬥力遠高於朝廷,所以在叛亂初期, 安祿山接連獲勝,很快控制了整個河北的領土,很快就進軍長安。
唐玄宗接到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後,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肱骨大臣會背叛自己,還以為這是仇恨安祿山的人編造的謊言。
直到安祿山出兵7天後,唐玄宗才認為安璐山真的造反了,於是請宰相楊國忠商量對策,可見唐玄宗在位末期已經變得有些“神志不清”。
要說唐玄宗晚年有多傻,例子不勝列舉,比如對楊玉環的好感程度已經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據《資治通鑑》記載,安祿山可以無視宮禁,自由出入貴妃的宿舍,甚至可以在貴妃的宿舍裡過夜。
乙個正常人都知道安祿山和楊貴妃在做什麼,唐玄宗卻不予理睬,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另乙個例子是對危險的感知程度。 唐玄宗年輕時,對危險有著非常敏銳的感知,因為他自己就是通過政變上台的於是只是懷疑太子造反,唐玄宗在一天之內就狠狠地殺了三個兒子。
而晚年,唐玄宗一味地信任安祿山,讓他當鎮節使,唐玄宗居然把北方三鎮全部交給了安祿山,數十萬精銳邊軍全部交給了一人,誰能不膨脹?
安石起義爆發後,僅僅乙個月,叛軍就突破了東都洛陽,隨後叛軍繼續向西推進,大軍戰線直接指向長安,洛陽和長安之間被桐關隔開,如果丟了桐關,叛軍就可以直接開進長安。
守衛長安的是唐朝名將高先之,洛陽戰敗的馮長青協助高先之守衛潼關,兩人都認為叛軍力量太強,無法正面對抗,於是決定堅守潼關,不出門。
這一招確實有效,無敵叛軍在桐官面前一針見血,無法前進,皇軍算是穩住了陣地,但唐玄宗卻不滿足於此,他一直自詡為明君,如今竟然有人敢造反,挑戰陛下, 他怎麼能忍受呢?
唐玄宗要攻殲叛軍,不是要守關見高先之等人不肯出關平叛,居然下令將高先之和馮長青斬首,連普通人都知道戰前換人是軍人的禁忌,但唐玄宗卻毫不在意,利用了因中風在家休養的老兵葛書涵。
此時,郭子怡、李光碧等人正在攻打安祿山的老巢河北,前方的進攻無法突破桐關,老巢又面臨滅亡的危險,已經在洛陽稱帝的安祿山著急了。
雖然情況很好,但唐玄宗對此還是不滿意他堅持讓葛舒涵主動帶衛軍進攻,從叛軍手中收復洛陽,葛舒涵雖然不願意,但他不能違抗。
葛舒漢的軍隊放棄了桐關的地理優勢,出關與叛軍正面交鋒,但結果卻是徹底失敗,桐關敗北,長安的大門大開。
唐玄宗年輕時精明,就算年老平庸,也就是那麼聰明,唯一的解釋就是唐玄宗在乎他的政治成就和名聲,安祿山的造反會毀掉他歷代皇帝的歷史地位政治訴求參與軍事決策,剝奪了唐朝平息安史叛亂的最佳機會。
丟掉桐關後,長安一片混亂,文武百官連朝廷都去不了,只想辦法逃走他寫了一封信,說要親自帶探險隊去,但當晚他偷偷帶著一部分禁軍跑了。
就連皇帝都跑了,文武大臣和百姓也紛紛逃走,長安幾乎成了一座空城,叛軍幾乎毫不費力地拿下了唐朝的首都長安。
由於唐玄宗盲目指揮失敗,加上拋棄長安逃跑而失去人心,當唐玄宗一行人逃往馬尾坡時,禁軍發動兵變,處死了楊國忠及其家人,並逼迫唐玄宗下令處死楊貴妃。
太子李恆也趁此機會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前往靈武登基稱帝,這是為了唐素宗,尊崇唐玄宗為皇帝。
唐朝雖然在初期遭遇慘敗,但接連敗下洛陽和長安但瘦弱的駱駝比馬大,在軍事實力和資源方面,朝廷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如果趁著叛軍兵力不足的劣勢,集中攻打叛軍的巢穴,逼迫叛軍撤退,那麼朝廷就能輕而易舉地收復長安和洛陽。
然而,唐肅宗並沒有採取這種策略,而是堅持先攻長安,這也讓唐朝錯過了再次平息叛亂的機會。
後來,安祿山被兒子安青旭所殺,軍勢不穩定,叛軍主力之一的石思明也投向了唐朝。
或許是因為戰爭太順利了,唐肅宗又開始行動了先是調回了前線大元帥的兒子李嬌,然後又把郭子怡從副元帥的位置上撤了下來,更奇怪的是,唐素宗還取消了前線總司令,只派了一名太監到前線當主管。
結果,石思明造反,唐軍因缺乏統一指揮而混亂不堪,所以即使安祿山死了,安師之亂還是持續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