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很多患者早已習慣服藥,循序漸進**。 但九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李玉玲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由於動脈壁硬度增高、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下降等特殊型別,容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臥位性高血壓、餐後低血壓等特殊型別, 需要更多的關注,及時發現和及時的醫療救治。
李玉玲補充說,這三種特殊型別常發生在體弱的老年患者身上,其中糖尿病、血容量不足或使用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的患者更容易出現此類風險。
直立性低血壓是身體姿勢的變化,例如從躺位到站立位在3分鐘內引起的低血壓。 65歲以上人群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率可達20%-50%。 輕度病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嚴重病例可能表現為頭暈、暈厥、黑朦、認知障礙、頸部疼痛和疲勞,這可能導致跌倒和跌倒相關損傷的風險增加。
容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的患者可以記住幾分鐘,以降低發生的風險。 李玉玲說,患者仰臥位休息時,頭部和下肢可適當抬高; 當你醒來時,你可以將四肢在床上以平放的姿勢移動幾分鐘,然後慢慢坐起來幾分鐘,然後將下肢垂直放在床沿上幾分鐘,最後慢慢站起來,站起來幾分鐘讓你的身體適應它, 然後再走。患者也可以通過進行簡單但有效的體育鍛煉來降低血壓。 靜脈回流不良的患者可以使用壓縮腹帶或穿醫用壓力襪,以增加靜脈回流,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
臥位高血壓定義為仰臥位收縮壓為 140 mm Hg 和/或舒張壓為 90 mm Hg。 仰臥位高血壓的發生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關。 “最具挑戰性的臨床情況之一是直立性低血壓伴仰臥位高血壓患者。 李玉玲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身上,在**的時候,醫生會綜合權衡情況。
餐後低血壓是指飯後2小時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或餐後血壓下降超過腦血管自我調節閾值,引起相應症狀,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 常見的誘因包括非飲食相關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利尿劑過量、抗高血壓藥物過量和姿勢改變。 還有與飲食有關的因素,包括高糖飲食、吃得太多、吃得太熱、久坐不住等。 常見的**包括糖尿病、帕金森病、腎功能衰竭、多器官衰竭等。
餐後低血壓的臨床表現不典型且高度隱匿,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予以充分重視。 “在積極糾正誘因和最基礎疾病的基礎上,開展個體化綜合防治。 李玉玲介紹道。 做到這一點的主要方法包括多喝水或每天進食前少吃多餐對於接受造口管餵養的老年餐後低血壓患者,應降低腸內營養輸注率,輸注前避免使用降壓藥避免在飯前服用降壓藥,最好在兩餐之間服用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同時,適當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程度。
李玉玲建議,老年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體弱多病的患者,需要在躺臥位測量血壓,改變體位,尤其是直立時的血壓,除了常規血壓檢測外,還需要比較餐前和餐後的血壓變化。 及早發現仰臥位高血壓、直立性低血壓和餐後低血壓,及早治療,預防暈厥、跌倒,甚至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等惡性事件。
文:李天偉。
*:網路圖。
編輯:周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