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在明確“AI(人工智慧)驅動,公有雲優先”戰略三個月後,阿里雲在官網上宣布了史上最大降價幅度,100餘款產品、500餘種產品規格均降幅20%,最高降幅55%。 阿里雲表示,雖然去年上半年的降價活動非常有效,但反饋良好,但尚未達到預期目標。
去年4月,在2023年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阿里雲還宣布了“史上最大降價幅度”,當時的降價是核心產品**全面降價15%至50%,儲存產品最高降價50%。 與去年相比,阿里雲降價涉及更多產品,包括佔其收入最大份額的核心產品,惠及更廣泛的人群,降價範圍首次覆蓋客戶現有訂單的未完成部分。
阿里雲智慧型集團高階副總裁、公有雲業務總裁劉偉光表示,阿里雲降價不是短期的市場競爭行為,而是長期的戰略選擇,“這是由公有雲的商業模式決定的”。 ”
規模經濟
據劉偉光介紹,中國的雲計算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公有雲的滲透率仍明顯低於歐美成熟市場。 中國市場有2000萬台伺服器,美國有2100萬台左右,但美國以公有雲形式提供的算力佔60%,而中國只有28%。
劉偉光表示,公有雲的價值在於企業能夠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實現更好的業務運營效果,“大多數客戶的業務場景都有業務量波動。 雲計算提供的彈性,讓客戶可以採用規範化和彈性相結合的方式,響應不同時間段的資源需求,實現平均資源持有量的大幅降低。 ”
他進一步提到,公有雲市場滲透率的提高,有利於中國整體算力效率的提高和能耗的降低。 資料顯示,國內大量自建IDC(網際網絡資料中心)的平均資源利用率不到5%,而AWS(亞馬遜雲)、谷歌、阿里雲等公有雲廠商的資料中心資源利用效率可達25%-40%。
至於降價的原因,劉偉光解釋說,雲計算是一種具有網路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 作為亞洲最大的雲服務商,阿里雲為數百萬客戶提供可復用的全球雲計算網路和資源池,客戶使用越多,鏈條採購成本就越高,研發平均成本和資源閒置成本可以不斷降低。
因此,使用阿里雲的客戶越多,規模越大,雲就會越便宜;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紅利將不斷釋放,回饋客戶。 劉偉光表示,阿里雲希望通過此次大規模降價,讓更多企業能夠使用先進的公有雲服務,加速雲計算在中國各行各業的普及和發展。
競爭壓力
儘管阿里雲否認了與騰訊雲、華為雲和其他朋友打仗的說法,但阿里雲的市場份額確實面臨進一步侵蝕的壓力。 根據科技市場研究機構IDC1月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雲(IaaS+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平台即服務)市場規模為53566億元,阿里雲與267%的份額位居市場第一,但份額同比**58個百分點,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
華為雲第二、第三、第四家的份額有所增加,eCloud和移動雲的份額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此前研究機構IDC發布《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3年上半年)跟蹤》報告稱,從國內IaaS+PaaS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5%9%,創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雲市場增速持續放緩,具體業績包括企業IT(網際網絡技術)預算增速低於預期,網際網絡雲服務商的“利潤保護”策略導致營收增速放緩, 而公有雲市場在網際網絡行業的發展則呈現顯著差異化。
阿里雲在2023年經歷了多場重大變革:在組織層面,吳永明接替任職僅200多天的張勇擔任阿里雲董事長兼CEO**; 11月,阿里雲進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公有雲事業部、混合雲事業部、基礎設施事業部三大事業部。 戰略上,由於美國擴大晶元出口管制規則,阿里雲的分拆上市計畫在半年後宣布暫停; 此外,在阿里巴巴(09988香港)在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2024財年第二季度業績中,吳詠明首次提出,阿里雲將堅持“AI驅動,公有雲優先”的新發展戰略。
在接受採訪時,劉偉光表示,自己還是看好市場,因為中國伺服器規模還很大,此次降價也是阿里雲重回增長的重要舉措。
根據阿里巴巴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2024財年第三季度最新財報,阿里雲營收增長3%至280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A)飆公升86%至236億元人民幣64億元。 談及此次降價對營收和利潤的影響,阿里雲管理層表示,公司適當讓讓利潤,以達到規模化,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此外,阿里雲希望通過降價,降低更多中小企業開發者上雲的門檻,從而向下擴大支付,彌補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