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國家持久戰爭能力的核心是什麼? 製造業,還是工業產能,無疑是標準答案。 近日,華爾街發表文章稱,中國通過把自己建設成世界工廠,崛起為全球大國。 現在,中國正在建設另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工業能力,這將直接有利於中國的軍事力量,即成為世界造船廠。
2023年,中國商船裝船能力將超過世界造船總裝能力的50%,中國造船業遙遙領先於其他任何國家。 西方國家也曾經大規模建造船隻,尤其是在帝國崛起和世界繁榮的時候。 但現在,西方造船業早已走下坡路,整個歐洲的商業造船產量還不到全球產能的5%,而依舊穩坐世界第一寶座的美國,在商業造船領域毫無成就。 目前,世界造船能力,除佔絕大多數的中國外,主要來自南韓和日本的造船業。
“中國造船業的規模幾乎是深不可測的,它與美國同行相形見絀的程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位研究海上競爭的美國高階研究員說
中國已經將自己建設成乙個造船帝國,標誌著從大陸國家到海洋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這種轉變的意義不僅在於商業,而且對重塑未來世界秩序和在戰時擊敗中國的對手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看,造船業已成為國家競爭層面的重要戰略資產。
中國大型造船企業,同時為世界各地的客戶生產貨櫃船、遊輪和散貨船。 也經常在中國海軍的建設中**。 造船業蒸蒸日上,無數訂單如雪花般湧入。
就未來的訂單而言,中國企業在該領域贏得了全球近60%的訂單,因此,這些造船廠正在經歷大規模的擴張,同時培養了大量的造船業工人和更大的造船產業鏈體系。
中國海軍發展規劃者利用中國造船業的優勢,打造了數量上世界上最大的海軍。 中國海軍未來將繼續發展,這對於中國實現更大的海上目標、向海外投射更多力量以及保護中國的海外資產和海上航道至關重要。
與蓬勃發展的中國造船業相比,曾經欣欣向榮的美國造船業早已萎縮到不成形的地步,商業造船業已無法再生產大量船舶。 而美國現有造船廠的唯一主要客戶是美國海軍。 由於訂單數量太少,美國造船廠一直面臨原材料積壓、熟練工人短缺等問題。
因為美國造船業的訂單不斷萎縮,造船產業鏈也在萎縮,為美國造船業提供支援的公司數量不斷減少,比如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造了第一艘上層建築複合材料的公司因為訂單數量太少, 這導致美國建造新船必須放棄相關材料的應用,或者從日本、南韓和中國同行那裡購買這些材料,這導致了美國造船業嚴重的成本超支問題。美國船舶成本管理混亂現象的背後,其實是美船業全鏈下滑造成的。
對於建造成本的飆公升,美國海軍少將、美國海軍專案執行官安德森在去年5月的一次美國國會小組會議上表示,中國之所以能夠低成本生產,主要是因為擁有龐大的商業造船產業鏈。 而美國**必須獨自承擔船舶和基礎設施的所有費用。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中國海軍在採購艦艇時只需要承擔艦艇採購成本,而美甲級艦艇的採購也必須同時支撐整個造船產業鏈。 基於巨大的商業造船能力,中國在成本方面比美國具有巨大的優勢。
如果未來有一天中美之間爆發持久戰,中國的造船業將給中國海軍帶來明顯的優勢。 中國造船廠的規模優勢使軍隊在戰時能夠快速生產,更換戰損艦艇,修復更多戰損艦艇。 就像二戰中的美國只用了三天時間就修復了一艘嚴重受損的航空母艦一樣。 二戰期間,美國也擁有中國現在的造船能力,在滿足美國海軍需求的同時,也迅速為盟軍生產了足夠數量的艦艇,遠遠快於德日海軍擊沉盟軍艦艇的速度。
而今天的美國造船業甚至難以滿足和平時期的需求。 由於延誤,潛艇的維修經常不得不停在港口。 幾年前在南海嚴重受損的海狼級核潛艇,至今仍未傷癒復出,就是最好的例證。 潛艇的維修存在嚴重延誤,新潛艇的進展大大落後於美國海軍的計畫。 美國國防部**表示,美國海軍預算部門每年可以完成兩艘新型維吉尼亞級潛艇的分配,但海軍只能收到1艘。4艘船,比預期低30%。
這主要是由於造船廠技術工人嚴重短缺,而美國大學不再提供相關專業,也對人才的持續流失產生了負面影響。 此外,美國造船業還面臨幹船塢數量不足、關鍵裝置供應商太少的困境。 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造船業的整體造船速度。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的精英們表示,這是乙個令人擔憂的情況。 近期大規模的俄烏戰爭,一旦發生在美國身上,美國將不得不面對當前的困境。 原因是,在俄烏戰爭開始時,很多人會認為這場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然而,實際上,這場戰爭最終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消耗戰需要該國工業基礎的支援。
即使美國第一家工廠全力支援烏克蘭,美國**彈藥的生產速度也跟不上烏克蘭戰場上的消耗速度。 相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對手,烏克蘭的需求只不過是兒科。 基於此,美國戰略家表示,美國造船業的彈藥生產能力和造船能力都表明美國還沒有準備好與中國開戰。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專家表示,如果美國需要干預中國東南部的軍事衝突。 中國的任務是派出盡可能多的船隻抵達並卸下足夠的士兵和裝備,而美國的任務是阻止中國的行為。 這也決定了雙方必須盡可能多地摧毀對方的飛彈,以達到阻擋這些飛彈發射的目的。
在這種需求下,作為軍事科技水平相當的兩個大國,雙方的競爭不再是最好的裝備的技術效能,而是雙方更快地補充戰損艦艇,修復受損艦艇,重新投入戰鬥的能力。 美國造船業目前的困境,即使在戰時,也無法大幅提高造船能力,提供足夠的維修服務。 特別是現代造船業技術工人數量不足,嚴重制約了戰時美國造船業的擴張。
美國專家說,相對於美國在處理戰爭損傷、修復損傷的問題上的困難,中國完全沒有這樣的擔憂。 只有中國在上海附近和長江口的造船能力集中了大量的造船能力。 整個西方造船業的實力總和還不如中國乙個人的生產能力。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去年5月的乙份報告中稱,長興島正在建設乙個巨大的造船基地,自2005年以來,江南造船廠從上海市中心遷至長興島,滬東中華造船廠隨後也遷往那裡。
而這些在美國被認為是超級巨頭的造船廠,只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更大的巨頭的子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超級造船企業,其客戶包括全球航運公司。 每年,國際買家從中船集團購買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船舶,這一不間斷的訂單決定了中船集團在世界造船業的地位。
去年5月,美國衛星影象拍攝了江南造船廠的高畫質畫面。 從**可以看出,繁忙的江南造船廠碼頭在建船舶數量超過20艘。 僅這一數額就超過了整個美國的造船能力。 除商船外,這20艘艦艇還包括中國海軍的核心艦艇——055驅逐艦和003航母。
據美國一家專注於中國造船業發展的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民用船舶和軍用船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界限。 建造民用船舶的企業很難轉型為軍艦。 目前,民用和軍用船舶之間的界限正在被越來越先進的造船技術所打破。 這意味著,中國每年數千萬噸的造船能力理論上可以轉化為海軍的造船能力。 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只需要將三分之一的造船能力轉化為造船能力,理論上中國只需要一年時間就能打造出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
對於江南造船廠,外國專家表示,當外國公司從江南造船廠購買船舶並支付貨款時,部分利潤用於船廠的投資。 江南造船廠是可以生產軍艦的巨頭,這意味著中國海軍成長起來的基礎設施基本上都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貢獻。
針對這種情況,美國中心的一位研究員表示,所有從中國購買船隻的國家都是在向中國付款,中國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建造或修理戰時艦隊所需的船隻,這是最不能接受的。
從現有的海軍資料來看,目前,中國海軍共有370艘軍艦,超過了美國海軍。 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435艘,平均每年增加10艘左右,而我國的尖端戰艦也越來越先進,比如藍星首艘艦艇裝備水平55萬噸級。 到2030年左右,中國海軍的增長將因美國海軍的衰落而加劇,屆時中國海軍的總噸位將趕上美國。 同時,中國海軍的軍艦更加尖端,與美國的老式**相比,其技術效能和作戰能力更加強大。
與中國海軍的快速增長相比,美國海軍的總規模將迎來乙個實力下降的時期,因為退役軍艦的數量超過了現役軍艦的數量。 如果美國海軍衰落時期沒有大規模戰爭,美國只有過了這個時期,才會再次迎來海軍的成長。
對於美國研究人員來說,美國海軍對中國海軍的優勢並非沒有安慰。 比如更好的艦隊平台,例如航空母艦。 但因為中國在艦艇數量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還有更多的海軍戰略家說,有時相對於平台和噸位,數量優勢也很重要。 因此,不能總是追求船隊的規模,規模優勢不容忽視。
2023年10月,美國海軍部長參觀了三藩市的一家造船廠,該造船廠曾是二戰期間美國最繁忙的造船廠之一,如今與中國上海的長興島一樣繁榮,是美國海軍實力的象徵。 該造船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了17艘核潛艇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關閉。
美國海軍部長說,歷史已經證明了乙個明確的規律,在同一時期,沒有乙個海軍強國不是佔主導地位的商業海上強國,包括在造船業和全球航運業。
顯然,美國,無論是造船還是航運,都被中國遠遠甩在後面。 我們經常在網際網絡上看到這樣一種說法,即如果沒有美國金融霸權的支援,整個全球霸權早就崩潰了。 然而,金融霸權在和平時期永遠只能是牟利的工具,戰時再多的錢也換不來產業優勢。 英國一度因工業衰落而從神壇上跌落,美國勢必重蹈覆轍。 這是歷史的必然。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談談我對華爾街關於美國還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的宣告的看法。 戰爭,尤其是海戰,對乙個國家的基本工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這並不是說美國目前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 相反,通過產業鏈的搬遷,交換了美國的金融霸權。 而這種霸權的代價是閹割自己的戰爭潛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美國如何努力,只要不放棄金融霸權,美國的工業實力就無法從持續衰落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