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粉絲問春節後深圳樓市暴漲的問題,也有專家出來**今年房價會漲,問我怎麼看。
春節過後,深圳樓市確實有所回暖,但並不是季節性小陽春造成的,而是春節前深圳放寬了限購。 由於在深圳落戶幾乎沒有門檻,因此本質上等同於放寬了購買限制。
至於深圳樓市復甦的成交能持續多久,我想可以參考去年10月中旬之後的杭州走勢。 因為杭州在去年10月也出台了類似的政策。
根據杭州的經驗,大約是15 2個月的交易高峰期,然後又回到低迷期。
限購的放開應該是深圳的最後一張牌,所以對於想在深圳賣房的學生來說,也可能是今年唯一的視窗期。
再來聊聊年後專家的看漲,比如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他認為房價是由供需比例決定的,現在新建面積大幅下降,如果需求恢復,房價很有可能是**。
徐高還提醒,自2021年出台房地產融資緊縮政策以來,新屋開工面積下降了2 3個以上。 他**,中國即將迎來自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房地產市場供應收縮。 當當地房地產行業供給明顯萎縮,市場企穩需求恢復時,房價是高概率事件,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你如何解釋它?
正如我在上週的文章中提到的,你能看到的就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 誠然,房價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但他錯了。
我們先來統計一下統計局去年全年的房地產開工和銷售統計資料。
我們可以看到,在所有資料中,降幅最大的確實是新住宅開工面積,下降了209%,但這是因為所有資料中最多的是待售房屋面積,有 222%。
換言之,正是因為待售面積明顯**,庫存大幅增加,開發商的新建建築才會下降。 以下是我從大流行前到 2023 年底的待售房屋面積資料。
銷售的同比增長資料可能會更清晰一些。
可以看出,從2021年開始,銷售面積大幅增加,同比增幅也在增加,所以從正常的商業邏輯來看,既然銷售面積持續上公升,也就是庫存上公升,那麼開發商自然會減少新建面積。
這其實是乙個非常自然的業務邏輯,結果呢? 徐專家拉出新開工指標,卻沒有提及待售面積,從而得出供需失衡、房價會上漲的結論。
當然,我在這裡的重點不是要指出徐專家的問題。 而且我也相信,以徐專家的水平,他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所以,我真正關心的是他為什麼站出來發表這個宣告,以及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它。
我不好贅述,但我想說的是,徐專家的這番話,對於我國房價軟著陸具有積極意義。 市場需要判斷背離,如果對預期達成共識,風險就會比較高。 因此,樓市的言論,無論其背後的邏輯是否可靠,都是對當前市場有利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很多人都說房價要上漲,進一步影響大家的看漲情緒,樓市會不會被提振,變成**?
這取決於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房價要下跌不敢買,還是真的沒錢買。
如果是前者,有潛在的購買力,那麼提振情緒可能是有用的,如果是後者,則完全無效。
對此,我去年做了乙個判斷,去年4月的**是看漲情緒**,也出現在放寬調控的預期下**。 這是二十年來的第一次。 所以這一次是基於基本面的。 這也符合我們高階管理層的判斷。
即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
基於此,我去年8月才得出結論,京滬協會將在房貸實施後推出新一輪**。 因為情緒無法改變基本面。
不過,有粉絲問我,說去年居民存款創下新高,專家也紛紛表示,要解決大家有錢不敢花的問題。 如果這筆錢進入樓市,會促進樓市嗎?
對此,我的回答是:
居民買房的時候,定金不會進入樓市,定金也不會進入樓市,定金也不會減少,只要沒有信用收縮,定金就永遠不會熄滅。
如何理解? 按照老百姓的思維,居民存錢太多是因為減少了消費。 如果居民增加消費或買房,他們的儲蓄就會減少。
但這個是完全錯誤的。
原因很簡單,存款在交易中是保守的。
例如,如果你買了一塊豬肉,你的儲蓄會因為你買豬肉而減少,但豬肉賣家的存款會因為你賣豬肉而增加。 也就是說,您的存款將轉入豬肉販子的賬戶。 但是,當算上居民存款的整體統計時,存款保持不變。
買房也一樣,你付100萬給賣家,賣家把房子交給你,你100萬的定金轉入賣家的賬戶。 那麼,當是居民存款的整體統計時,存款保持不變。
也就是說,定金在交易中是守恆的,你買了房子**,沒有錢進入樓市**,資金只在買賣雙方之間轉移。
那麼存款與它有什麼關係,信用。
當你付了30萬的首付,向賣家貸款70萬買房時,你只付了30萬,但賣家卻收到了100萬。 其中,700,000是銀行根據債務衍生的新貨幣。
此時,當統計居民存款的整體統計資料時,增加了70萬。
如果賣家也有100萬的債務,他把你的30萬和70萬的貸款全部歸還給他的100萬債務,那麼這100萬就會從市場上消失。 也就是說,當統計居民存款的整體統計資料時,與房地產交易前相比減少了30萬。
我們也可以說,賣家用你的30萬還了30萬的債務(居民存款減少了30萬),然後把剩下的70萬債務轉移給你。
綜上所述,居民存款的增加或減少與買房和消費的交易行為無關,而只與還貸有關。
如果居民增加新貸款的槓桿率,存款就會增加,如果居民償還貸款去槓桿化,存款就會減少。
那麼得出什麼結論呢?
居民存款的增加反映了居民債務壓力的增加。 而這限制了人口的購買力(嚴格來說,還有一部分**和企業部門的負債將轉化為家庭存款,但這並不影響結論)。
當然,我們在衡量居民購買力的時候,一般不使用存款資料,而是直接使用居民負債資料。
這裡的邏輯只是為了證明居民的儲蓄量與居民的購買力沒有正相關。
撇開邏輯不談,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存款資料。
如上圖所示,2014年是房地產熊市,而2015年和2016年是房地產牛市,2017年是房地產監管。
可以看出,無論是房地產牛市還是熊市,居民存款都在穩步增加。 2016年,居民買房最瘋狂的時候,居民的存款不僅沒有因為大量購房而減少,反而增幅最大。
也就是說,在2016年,由於買房槓桿大幅增加,居民的債務壓力增加了,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存款也在增加。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把居民、企業和**部門的存款加起來,加上現金,就是M2。
換句話說,M2的主要成分也是一種負債。 下圖顯示了過去一年的M2資料,以及債務與債務的比率。
看好房價的博主普遍表示,通脹,而通脹的基礎是印鈔票,而印鈔票的依據是M2的大幅上公升。
如果徐專家的言論在邏輯上可以反駁,那麼一些博主其實根本不值得反駁,他們甚至可能不了解M2的組成。 大部分 M2 不是由中央銀行印製的,而是由居民和參與市場的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放貸而建立的。
在任何國家和地區,M2總是在上公升。 其底層邏輯是,勞動生產率總是會提高的。 增加需要相應的貨幣進行套期保值。 通貨膨脹反映在勞動生產率過剩上。
正是因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M2總是會上公升,但房價有漲跌週期,所以M2的漲並不一定與房價的漲跌有關。
只有M2的增長率與房價的漲跌有關。 而我們過去一年的M2增長率仍在下降。
因此,從貨幣的角度來看,不可能得出房價會上漲的結論。
而一些人提出的通過印鈔放水來稀釋債務的邏輯,是弄巧成拙的。 因為脫水是通過增加新債務來創造貨幣,所以放水只會讓債務比率越來越高。
所以這個問題背後的真相是,別人增加了他們的債務,而我不增加他們,所以我的債務被稀釋了,別人的債務被加重了。
這就是我們過去說過的,在別人擴大資產負債表之前擴大你的資產負債表,你可以通過債務吸收別人的財富。
目前居民都在穩槓桿去槓桿,如果增加債務,就是在通過增加自己的債務來幫助別人稀釋債務,那麼你就是活生生的雷鋒。 既然願意做雷鋒的人很少,大家都希望國家加大債務。
在我國居民槓桿率停滯不前之後,行業槓桿率確實在提高以穩定經濟。
但這僅用於穩定經濟,距離提振房地產市場所需的規模還很遙遠。 M2的整體增速仍在下降。
後記:從房價的下行趨勢和高層的做法來看,高層並沒有像2016年那樣說他們希望居民增加槓桿和去庫存。 相反,這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據說該行業應該公升級。 一線城市的購貸限制也在慢慢放開市場,因此我們推斷未來房地產軟著陸應該仍是主旋律。 未來,重點仍應放在產業公升級和新經濟上。 我認為這也是對的,如果我們堅持產業公升級,也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
所以在這篇文章的後半部分,我本來打算談談產業公升級,但是我寫的時候發現篇幅不夠,就留著留著下次再說。
最後,我們來談談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預測。 由於深圳放寬了購買限制,高成交量應該會維持一段時間,但香港突然開放爭奪股票購買力確實在意料之中。 我們希望深圳還能挺進一段時間,提振信心。 因為北京和上海的春天很小,所以從目前來看,似乎比預期的要少一些。
如果北京和上海小陽春倒閉,深圳的高成交不強,那麼預計它可能會再次向下傾斜,悲劇時刻已經不遠了。 因此,也希望市場能夠使樓市更加穩定平穩,實現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