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兩個經銷商”這個詞一聽就不太對;
但你可能沒想到,它居然與國有企業有關。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姚陽的言論引爆了網路熱議。
在一次**採訪中,姚教授直接大膽地指出:
如今,很多國有企業都是“二手商”,拿專案不做,分包給民營企業,當地收取7%的手續費。
此外,姚陽教授不僅批評了國有企業不做專案、不轉手、改手、
它還尖銳地暴露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大家也炒了一會兒鍋,有的說7%是良心的代價;
事實上,它是 10%,甚至 15%;
更狠的是,有些地方可以達到20%。
說起來,估計很多合作夥伴應該有深刻的理解:
很多民營企業好不容易得到了一點機會,但最終收入卻少得可憐。
老闆們更是筋疲力盡,有的甚至失去了妻子和士兵。
但話又說回來,國有企業為什麼能玩得這麼大?
姚教授也給出了乙個有理有據的分析:
首先,因為當地政府想省心,為了逃避責任,直接把專案交給了國有企業。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有大樹撐腰享受遮蔭,銀行更願意向國有企業放貸。
這樣一來,民營企業在資源配置上自然處於弱勢地位,往往被迫接手國有企業的“剩菜”。
從長遠來看,這將導致資源偏差和市場扭曲。
民營企業在資源配置的競賽中,總是渾渾噩噩,吃力不討好。
但這不僅僅是工程;
金融市場上的國有企業也在玩分包遊戲;
他利用央行的低成本資金,轉身高息放貸民營企業;
剝掉小老闆的另一層錢。
然而,姚教授的言論不僅給國有企業潑了一盆冷水;
這也為民營企業的現狀敲響了警鐘。
此時此刻,民營企業的艱辛,不僅是自己的苦難,更是全社會發展的隱患。
要知道,民營企業佔全國經濟的一半。
如果民營經濟崩潰,那麼工資、創新、稅收、就業和企業數量......
這些社會支柱也將搖搖欲墜。
這樣的現狀給民營企業的生存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但是如果不做這個工作,民營企業就活不下去了,這不也是被迫的嗎?
不過,別看這件事,只有民營企業才慘;
歸根結底,我們普通人也吃了虧。
那些豆腐渣專案,對於國有企業的“二手經銷商”來說,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這件事不僅是民企的事,也是國家的事,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但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姚教授的話恰恰提醒了我們更深層次的問題:
國有企業的角色怎麼可能僅僅是分包商?
他們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引領者和民生服務的堅實後盾。
如果這樣的“第二交易者”成為常態;
國有企業將失去創新的源泉,邁出不了一步,最終成為發展的障礙。
國有企業要重新承擔“民族企業”的國家責任;
它不應該是市場上的一股不公平的力量。
民營經濟是社會財富的源泉;
他們充當半邊天的支柱,負責一半以上的稅收和GDP,提供絕大多數就業機會,並保證創新的活力。
這種權力,受制於這種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確實是對國家的巨大浪費。
只有直面問題,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只有公平競爭,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這不僅是民營企業的救命稻草,更是全社會的責任。
姚陽教授這句大膽的口頭禪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那些“二商”國有企業的臉上。
姚教授不僅呼籲市場公平公正,為民營企業發聲;
這也是為了刺激渾濁,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真的應該把功勞歸功於姚教授;
因為他不僅為民營企業的名義辯護,還為社會正義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