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院做出了一項重大裁決,將恆大推向了乙個新的轉折點。 這不僅是一場涉及數億美元的清算戰,更是一場跨越國界的債務戰。 讓我們回到那個動盪的時刻,揭開恆大清算背後的故事。
故事的起點發生在2024年1月29日,當時恆大集團正處於風暴的中心。 這個曾經在中國房地產行業呼喚風雨的巨頭,最終因為涉足的領域太多、擴張過度,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此時,一家名叫連浩民的控股公司以“房車寶”的投資回報未能如期實現為由,向恒大提出清算申請。 這筆看似普通的債務,因恆大無力償還而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恆大集團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國恆大被清盤。
在這次清算中,主要關注的是恆大的離岸債務。 根據香港高等法院的檔案,截至2022年年中,恆大的離岸債務總額達到2536億美元。 債務分為三類:一類是恆大集團在香港上市實體直接發行的美元債券,總額為154億美元; 其次是恆大海外子公司京誠的債務,分為586億美元。 最後,恆大擔保的或有負債種類繁多,共計41億美元。
在這場債務風波中,乙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許家印和他的朋友圈購買了大量的恆大美元債券。 儘管有些誇張,但事實上,這部分債務在恆大境外債務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 這反映了當時市場對恆大財務狀況的各種猜測和解讀。
當香港法院宣布其上市實體中國恆大必須清算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這艘巨輪能否找到足夠的救命資金上。 但生存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可用的救命資金僅限於恆大的直接海外資產,而這些資產僅佔其鉅額財富的一小部分。
黃之鋒是法院任命的負責清算的兩名掌舵人之一,他給市場帶來了一線希望,即清算浪潮不會影響恆大在中國大陸的業務。 然而,這一線希望很快就被現實的殘酷所掩蓋。
2023年3月,恆大披露了首份海外債務重組方案,預計清算後,海外無抵押債權人數量將僅為97個3億元人民幣。 那是大量的 2536億美元的海外債務形成鮮明對比,相當於1800多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債權人每100元可能只能投資不到6元,而這個償債率只有53%。
然而,事實遠比這複雜得多。 法庭檔案披露的遠不止於此,總價值約700億元,仍不足以償還1800多億元債務,但遠超債務重組計畫中的預估。 這背後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恆大可能試圖向債權人施壓,要求其接受低償債率的重組方案; 另一方面,一些資產難以變現,比如兩家上市公司的大規模拋售,可能導致股價上漲,應收賬款和貸款也充滿不確定性。
即使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債權人也沒有放棄,他們堅定地推動恆大的清算。 恆大發布了三個版本的債務重組方案,其中第乙個版本提出了以發行新債替代即將到期的舊債的想法,但該計畫未能實現,因為恆大地產在當年9月被中國證監會查處,失去了發行新債的資格。 由於未能獲得某些債權人群體的同意,該計畫的下乙個版本也未能成功。
在香港,一場法律風暴正式定下了恆大集團的未來。 陳法官的判決就像秋天的落葉,預示著一段旅程的結束。 然而,此次清算只是觸及了集團深厚資產的冰山一角,這些資產像遠處的山脈一樣巍峨、不可動搖。
恆大的未來道路分為兩部分:一是徹底結束,將海外資產全部變現,在債權人之間平分,然後悄然退出歷史舞台。 另一條路是重組並保留那個虛幻的外殼,並按照新規則繼續遊戲。
連浩民控股的公司,最初以近乎果斷的立場發起清盤呈請,在審判的關鍵時刻選擇撤退,他們突然放棄了推進清算的舉動。 這讓主審法官感到不可思議,就像是一齣戲的反轉。
可能的解釋是,這一切都只是一場策略遊戲。 連浩民的初衷可能只是為了施加壓力,迫使恆大讓步,償還15億港元的債務。 但恆大堅如磐石,即使面對清算的威脅,也沒有動搖。 如今,隨著清算的鐘聲漸漸遠去,連浩民或許開始反思,這場比賽的勝負是否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預期的錢什麼時候到賬還不得而知。
**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