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中小學生“想鍛鍊”和“能鍛鍊”。
青年強,國家強。 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的亞健康問題持續引起社會關注。 去年,常駐廣東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吳義環建議,要重視兒童青少年健康問題的早期篩查,完善預防體系。 今年的全國人大、全國人大,也有民進黨提出《關於深化體育教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中小學每天可以開設一堂體育課”。
近幾十年來,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飲食和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許多人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應該比以前更好。 但根據1985年以來每5年一次的學生體質調查資料,以及不同年份數十萬青少年的抽樣資料,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指標連續25年下降,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2021年表示,自2014年以來, 我國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率優異“總體呈上公升趨勢”,但青少年近視、肥胖問題“依然嚴重”。
據介紹,這方面與學校制度或教育政策有關,小學生學業壓力較小,體育鍛煉等活動時間較多。 從初中到高中,學習壓力進一步加大,身體健康水平“明顯下降”。 另一方面,許多人沒有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沒有養成鍛鍊的習慣。 比如大學生公升學壓力不大,運動時間多,但很多人被學習或者其他事情吸引,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比賽“很少”。 發表在《柳葉刀》兒童和青少年健康雜誌上的大量研究也指出,久坐不動、體力活動不足、身體姿勢異常已成為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而家庭作業負擔重、戶外運動時間短、高熱量食物攝入、螢幕時間增加等都是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指數下降的可能原因。
兒童青少年存在突出的亞健康問題,再加上他們正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如果不能及時干預,將來糾正起來會比較困難,後果可能會更嚴重。 在加強兒童青少年亞健康問題防控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進一步加強體育教育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雙減”、“健康中國2030”等政策,也有利於減輕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引導他們德、智、體、藝、勞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加強體育鍛煉是提高兒童和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唯一途徑。 俗話說,“要文明你的精神,首先要野蠻你的身體; 如果郭台銘野蠻地對待他的體質,文明的精神就會隨之而來。 不過,從去年持續引發熱議的中小學生“俘虜”現象來看,找回“消失的課間十分鐘”不僅需要上級部門的重視和**的推動,更需要讓校園傷害事故的處理有規律可循, 避免賦予學校和教師過多的法律義務。新體育法中“確保體育課時間不被占用”、“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一小時體育鍛煉”等新規定的實施,也對教師人數和場地協調提出了要求。 不難看出,在很多情況下,為了讓孩子能夠“鍛鍊”,需要多層次、多方面的共同保障。
當然,也應該注意的是,體育不僅包括學校體育,還包括家庭體育和社交體育,運動不應狹隘地理解為在學校鍛鍊或上體育課。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父母的運動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態。 這也說明了家校男女同校和培養最佳習慣和興趣的重要性。 只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想運動”,運動才能逐漸演變成一種主動選擇,甚至一種生活方式。
只有守護健康的“1”才有意義,背後的“0”才有意義——才有可能系統地干預兒童青少年的亞健康狀態,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維晨)。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