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答案是德國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美組成國際聯盟,懲罰德國,但說實話,德國雖然受到了懲罰,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崛起。
關鍵是,崛起的時候,美國人沒有說話,而英國人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領袖,卻沒有說話,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似乎是世界的領導者,但真正強大的卻是美國,結果, 德國人準備再次挑戰英國。
為什麼是挑戰? 看似挑戰的是地位,但其實是利益。 地位和權力往往意味著分配利益的權利。
二戰爆發前,德國經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德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0%,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財政赤字和失業率最高的國家,瀕臨破產,一躋身世界頂級經濟強國之列。
德國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特別是軍工工業極為迅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坦克、火炮、飛機到單兵、武器產量超過英法總和。
至於鋼鐵、焦炭等各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也是名列前茅的。 詳見《二戰德國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它提到了鋼鐵生產,這是歐洲第乙個。
為什麼可樂很重要? 因為用的是煉鋼,有焦炭就意味著高鐵可以連續生產,而二戰本身既是工業體系,又是鋼鐵生產。
戰前,德國普及高中教育,是世界上第乙個普及高等教育的國家。
德國的教育為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撐,許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如海森堡、哈恩、馮·布勞恩、愛因斯坦等,都來自德國。 這些科學家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為德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總的來說,二戰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德國的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英法兩國總是想著領袖的家族,這自然讓德國不高興,他們自己也有實力打仗,無非就是找乙個國家來試探世界的反應。
據說,在德國對波蘭進行閃電戰之後,英國和法國作為波蘭的盟友,儘管他們口頭提議**,但在德國對波蘭進行閃電戰的第三天,即1939年9月3日,根據盟約向德國宣戰。 然而,可以說,在波蘭戰役接下來的 36 天裡,兩國沒有採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而是坐視波蘭淪陷。
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並不關心國家,而是在考慮如何賺戰爭錢,也就是賣**。 結果,戰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區域性戰爭變成了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