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志願軍雖然在火力上不如工業支援龐大的聯合同盟,但也裝備了一些火炮,如60門迫擊炮。
志願軍第27軍共有4個師,裝備了330 60多門迫擊炮。 但根據戰後的統計,這300多門迫擊炮在正常戰爭中發射的炮彈不到5000發。
為什麼?
60迫擊炮可以說陪伴了我軍幾十年。 直到今天,我軍仍然裝備有60門迫擊炮。
但是這種迫擊炮到底擅長什麼**? 明明只是一門輕型迫擊炮,雖然經過現代科技改造,射程和威力都有所提高,但還是不如其他大口徑火炮吧?
例如,為什麼75公釐口徑的山炮被迫被60淘汰?
二戰期間,75公釐山炮在我軍編制體系中一般編成乙個營,作為軍級或師級的壓制炮兵。
1937年,在國民革命軍的陸軍調整師製下,乙個步兵旅有三個營,每個營配備乙個炮兵排。
在1942年的國民革命軍建制體系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第一軍直屬野戰(山地)炮兵營,轄3個連,1個連裝備4門火炮。
但是,建立就是這樣,在實踐中很難在戰時實現。
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76軍中只有119裝備了炮兵營,51師中只有350擁有炮兵營。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接收了大量的日軍炮兵,這使得每個師團幾乎沒有乙個山炮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於1950年頒布了《國防軍部隊臨時編制表》,還將75公釐山炮編成乙個營(12門炮),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直屬的壓制炮兵。
根據這個時間表,每個師裝備了3993支步槍、680支短槍、732支衝鋒槍、201挺輕機槍、54挺重機槍、84門60門迫擊炮、27門82門迫擊炮和12門山炮。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隨著大量蘇聯的引入,從1951年起,解放軍步兵師的一批山地炮兵營擴編為炮兵團。
炮兵團由原山炮兵營和蘇式37公釐高射炮營以及蘇式76炮兵組成2公釐野戰炮兵營。 一些師將高射炮兵營分開,沒有將其納入師炮兵團。
一些步兵師炮兵團取消了第75山炮營,增加了蘇式122公釐榴彈炮營,如第1集團軍、第16集團軍、第66集團軍的步兵師。
1953年和1954年,軍隊編制再次修改,122公釐榴彈炮正式用作解放軍步兵師的師炮兵,75迫擊炮從陸軍步兵師的師炮兵中淘汰。
新組建的陸軍步兵師炮兵團共有三個炮兵營,即120公釐重型迫擊炮營,762公釐野戰炮兵營,122公釐榴彈炮營。
除炮兵團外,新組建的陸軍步兵師還擁有獨立的37公釐高射炮營和獨立的57公釐反坦克炮兵營。
75公釐山炮和120公釐榴彈炮等火炮的差距在哪裡?
這門山炮和762野戰炮兵的射程差距很大。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使用三門75公釐山炮:美國M1山炮,射程為87km,日本94式山炮的射程為83km,日本41式山炮射程為63km。
相比之下,蘇聯式的ZIS-3 762野戰炮兵射程為133km。
75山炮並非沒有優勢,相比之下它要輕得多:所有三門75山炮的重量約為500公斤,蘇聯式的ZIS-3 762門野戰炮的重量為1200公斤。
然而,這對當時的解放軍來說已經不是乙個大問題了。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師只有一輛運輸車,陸軍一級只組建了乙個汽車連。
1954年,解放軍步兵師僅在炮兵團就有41輛運輸車和39輛拖拉機。
在牽引能力大大增加的前提下,追求射程更遠的火炮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它更重。
結果,新成立的步兵師直接隸屬於炮兵122榴彈炮,76 .2門野戰炮,120門迫擊炮,37門高射炮,57門反坦克炮配置。
防空、反坦克、曲面火力、大中口徑壓制火炮齊全,無需保留75門山炮。 在這一點上,75山炮被排除在人民解放軍步兵師直屬炮兵的裝備之外。
那麼,75山炮還能繼續作為該團直屬炮兵存在嗎? 我軍沒有這樣做,但日本已經嘗試過。
二戰期間,日軍以94式75式山炮作為師團直屬炮兵,41式75式山炮作為機翼直屬炮兵,每翼4門火炮。
但到了 50 年代,我軍不再需要使用 75 門山炮。 因為當時無後坐力炮已經興起,相比之下,山炮和步兵炮用處不大。
讓我們來看看野戰炮兵。 蘇聯ZIS-3 762野戰炮兵及其仿製品國產54式762公釐野戰炮(加農炮)在解放軍裝備了很長時間,直到對越南的自衛反擊,它仍然是一些步兵師的師級壓制炮兵。
蘇聯D44 85公釐加農炮的仿製品,於1956年定型並投入生產,以取代762 公釐野戰炮的 56 式野戰炮(野戰炮)的 85 型,直到 80 年代才完全轉換為 76 型2野戰炮兵從該師直屬炮兵中取代。
在同一時期,對我軍的主要威脅,蘇聯軍隊,已被T-12 100公釐反坦克炮所取代。
上世紀末,隨著軍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解放軍逐步向旅級轉變,在兵團下屬炮兵中追求更大口徑、機動性更強的中口徑野戰炮兵,長期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終於離開了崗位。
說完75山炮,我們再來看看60迫擊炮的情況。 與中口徑山炮相比,60迫擊炮的國產化相對較晚,但發展迅速。
*31(1942年),國家**軍械工業局第50兵工廠生產了基於法國布朗德60公釐迫擊炮的國產31式60公釐迫擊炮。
從 1942 年到 1945 年,50 個兵工廠共生產了 60 公釐迫擊炮。
從 1943 年開始,第 10 兵工廠也開始生產 60 公釐迫擊炮,到 1945 年,總共生產了 2,770 門迫擊炮。
即使在解放戰爭結束時,當人們焦急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從1948年9月到12月,50兵工廠及其子工廠仍然生產了2,700門60公釐迫擊炮。
當然,我軍也有同樣的生產線。 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主要依靠哈爾濱的軍工廠生產60公釐迫擊炮。
在這三年中,哈爾濱軍工廠共生產了60門迫擊炮和2337門。 **10,000粉絲獎勵計畫
從這些資料中,不難看出我軍大量使用60門迫擊炮的原因:這是當時我國產量最高的火炮,也是國內最常見、最容易上手的步兵火炮。
60迫擊炮一般部署在步兵連中,作為步兵的重要支援火力。
1945年,在陸軍A師的編制表上,步兵連每個連也有六門60公釐迫擊炮;
1946 年,陸軍師每個連仍有 6 門 60 公釐迫擊炮。
我們黨方面,雖然對60門迫擊炮的需求量仍然很高,但也適當增加了82門迫擊炮。 當時,人們認為,如果連隊需要彎曲火力,可以將82迫擊炮從營轉移到連隊,而不需要組織60迫擊炮。
但是82被迫有乙個缺點:它太重了,而且以當時我軍的承載能力,很難攜帶步兵進行快速突擊。 因此,我軍仍然裝備了大量的輕型60部隊。
即使是現在,它仍然配備了許多60迫擊炮,此時當然不是因為承載能力不足,而是因為60迫擊炮的位置暫時無法替代。
因為沒有**可以完全取代60被迫執行無後坐力炮等功能,取代步兵炮兵山炮。
乙個**從軍隊中消失,通常是因為要麼它最初應用的作戰環境不復存在,要麼有乙個**可以完全取代它的功能。
僅僅因為它有自己的侷限性,在一定條件下被壓制,它不會讓乙個**消失。
說了這麼多,60迫擊炮的作用是什麼? 很簡單,這個**的定位是:連排梯隊間目標支援火力,重量輕,足以讓步兵攜帶。
這個功能目前並不那麼重要,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可忽視。 步兵仍然需要可以隨身攜帶的遠端彈丸**。
60還具有兩大優勢:步兵攜帶和高彈道曲率。 這兩點決定了它在軍隊中的重要性。 如果短時間內沒有**能在這兩點上超越它,60還是可以用一段時間的。
不僅是我們的**團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軍隊也還在使用這種**,因為迫擊炮有自己的優勢:它們可以對步兵單位造成很大的傷害。
當然,迫擊炮在這方面可能不是最強的,至少在二戰期間,有步兵炮也能夠殺傷力和步兵。
然而,迫擊炮的乙個共同優點是它們相對較輕,彈道性強,易於挖掘戰壕,並且比相同口徑的隨身槍具有更大的彈藥。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東西不一定準確,但它數量眾多,非常受歡迎,僅次於機槍。
這是委託給基層部隊**,前線步兵在需要迫擊炮時可以隨叫隨到,校準速度快。
對比迫擊炮出現前的火炮,所有射程二三十公里的榴彈炮都用了,炮彈要飛一分鐘,基本上所有的曲面火炮都需要經過測試才能準確制導。
所以,除了戰鬥開始前計畫好的炮兵轟炸外,其他時候的步兵都想召喚遠端火炮,需要先申請**,等到上級覺得可以開火時,炮兵就可以接收到訊息了。
那麼,在長津湖戰役中,裝備330門60門火炮的第27軍,為什麼只發射了5000多發炮彈呢?
這實在是離不開長津湖地區的天氣。 天氣非常寒冷,達到零下40攝氏度。
當時的戰士連自己的溫暖都不一定能保證,60迫擊炮有無數次失敗。 70%的火炮沒有命中,炮手經常被粘掉一層面板,因為他們在重新裝填炮彈時沒有手套。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能夠發射5000多發炮彈,這已經令人欽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