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讀了一篇類似的文章《西方正在重蹈蘇聯的覆轍》,其中談到了全球經貿體系布局中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兩大陣營冷戰期間,蘇聯採用計畫經濟模式,建立了以蘇聯為中心的跨國經貿組織。
計畫經濟一開始是很有效率的,但這個系統迭代緩慢,隨著現實的變化,它變得越來越低效。
另一方面,西方建立的經貿圈子越來越大,採用各國的互補優勢,從而消除對方的優勢。
現在西方,尤其是美國,正在用最先進的手段強行建造“小院高牆”。
迫使國家和相關國家選擇效率較低的**鏈是一種典型的計畫經濟模式。
但這種模式與西方幾個世紀以來習慣的自由經濟模式不相容,甚至比蘇聯使用的計畫模式更不可持續。
更有趣的是,西方也在重蹈日本的覆轍。
這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覺得這是無稽之談,畢竟這些年來,網路上的各種專家經常將日本與中國相提並論。
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日本產業轉移再次發生的可能性等。
這引發了人們對印度、越南和其他國家將取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的擔憂。
但是,乙個不正常的國家,乙個只有1億人口、資源匱乏的島國,可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是,依附於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大國,並與所有其他獲勝的五常正面對抗,這有點令人困惑。
或者從行業的角度來考慮。
日本自1989年以來的“失去的三十年”就是乙個非常重要的體現:就最終產品而言,可以命名的巨頭仍然是30年前的。
需要注意的是,能夠獲得終端產品的最簡單標準是該產品能夠獨立滿足一定的消費者需求。
比如汽車、手機、電腦、電視、冰箱、洗衣機、相機等,這些都是終端產品。
想想看,晶元技術水平再高,消費者拿到幾顆晶元,能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嗎?
顯然,它不能,所以賣給最終消費者的必須是乙個完整的產品。
乙個國家的產業體系必須通過最終產品進行營銷,否則就不完整,就會失去主動權。
這一點很重要,想想上個世紀的日本到底有多少產品有“日本信仰”?
1989年,世界市值排名前50位的公司中有32家日本公司。
如下圖所示,除去金融和公共服務類,終端產品方面有豐田、日立、松下、東芝、日產、三菱等6家公司。
現在你安全了嗎?
2022年前50名,只剩下一輛豐田,排名還在下滑;
2018年,仍排名第35位;
2022年,它將是36;
未來幾年,豐田的排名將持續下滑,跌出前50名的情況並不罕見。
日本失去的30年,離不開終端產品企業的衰落,是日本模式的必然結果。
日本是乙個非常喜歡乙個人吃飯的國家,等級觀念極其沉重,圍繞核心企業建立了一流的連鎖體系,極其穩定。
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浪潮中,日本仍然頑固地堅守自己的領土,拒絕全球分工。
但日本太小了,只有1億人口,如此僵化和拒絕融入全球體系意味著它的迭代速度極慢。
每個環節、每個元件的低迷可能看起來並不明顯,但最終還是集中在最終產品上,這種緩慢迭代帶來的競爭損失是肉眼可見的。
受此影響,以日立、松下為代表的核心終端產品企業紛紛撤退。
逐漸被南韓、中國等後來者品牌所取代。
每個終端企業的背後,都有一條完整的鏈條,其中有大量的零部件製造商、材料供應商、技術提供商等。
終端企業的衰落,導致這些二線甚至三線企業需要直接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
雖然有些勝利可以在當地取得,但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國製造業之間的博弈就像兩國之間的戰爭。
正常戰爭當然是兩國正規軍組成軍事編隊在戰場上作戰。
這些軍團是豐田和日立等最終產品的製造商,但戰爭恰恰是關於物流的。
從古至今,後勤保障的規模遠高於參戰團,這些後勤保障是備品備件的最佳供應商。
而支撐這些後勤保障的,是乙個國家的腹地,就是糧農、挖鐵工人、地方**等等。
在製造業中,它就像乙個提供必要工具和材料的商業供應商。
一線軍團:終端產品第一供應商;
物流支援:零部件供應商;
當地腹地:裝置、工具、材料**業務。
現在,乙個國家最前線的團正在失敗,甚至大部分被消滅,只剩下少數優勢團。
然後另乙個國家的正規軍可以直接打擊這個國家的後勤。
甚至進入國內腹地,直接打農田和礦山,想想這有多大的毀滅性?
製造業的戰鬥當然沒有戰場那麼殘酷,有些緩慢而尖銳,但原因卻是相似的。
讓我們舉一些眾所周知的例子,例如電視或顯示器。
當年的東芝和松下電視有多強,“索尼**”這個詞在我的記憶中仍然記憶猶新。
支撐東芝軍和松下軍所向披靡的是日本極其發達的**鏈式系統。
但是,由於日本內部分工僵化,它拒絕全球分工。
結果,終端產品的迭代速度太慢,價效比越來越低。
最終,它被中國品牌大量取代。
於是輪到日本提供後勤了,也就是面板製造商直接面對中國顯示兵團的正面攻擊。
當然,由於技術優勢,比如押注液晶面板的夏普,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尤其是在2014年,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但很快,在中國顯示終端品牌的支援下,中國自有面板企業迅速崛起。
例如,京東方。
不管怎麼說,中國內部的**鏈條總是比較好談判,成本也更低,本土面板企業的快速迭代,也有力地支撐了中國顯示品牌的崛起。
夏普之後發生了什麼?
中國在幾年內再次以更快的迭代和更低的成本擊敗了日本面板公司的物流支援。
因此,日本腹地正面臨直接攻擊,特別是生產液晶面板的上游材料公司,如“ITO薄膜”。
目前,日本在這方面仍有一些優勢。
但是他們都被別國正規軍打到了大陸,說他們有很強的抵抗力有什麼意義?
ITO薄膜再好,也賣不了消費者。
中國自己的顯示器品牌和自己的面板製造商,一定更傾向於選擇中國自己的上游材料公司。
不說民族感情,也不談戰爭背景下的鏈條安全,商業成本的邏輯也要求這一點。
所以,還有人說豐田還是很厲害的,依然是世界第一的車企。
東南亞排名前10的汽車品牌中,有三個是日本品牌,依此類推。
這實在是刻舟求劍的僵化認知,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本質。
其本質是:
當一國正規軍被打敗,後勤保障體系和當地腹地受到另一國正規軍的威脅時,誰佔優勢?
為什麼西方要重蹈日本的覆轍?
本質是相似的。 日本終端品牌衰落的原因是世界前50強企業只剩下一家。
它也從 1989 年的第 11 位下降到 2022 年的第 36 位,下一步是加速衰退。
乙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鏈過於僵化,拒絕接受全球分工,導致自身迭代太慢。
更嚴重的是,這麼小的體系,面對更複雜的人類產業體系,只能支撐一條鏈狀的脆弱**鏈,其特點是“賭國運”。
比如新能源汽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世界就已經非常清楚未來汽車產業化的可能道路。
三個方向: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
中國的選擇是通吃,而日本只押注燃料電池方向的氫能分支。
誠然,已經建立了乙個非常強大的氫能汽車鏈體系,涉及20多個子品類,日本企業優勢很大,已經成為鐵桶陣列。
這些參展企業都是過去跟隨豐田的子公司,可以理解為服務於豐田軍團的後勤保障和地方**。
但除日本外,所有其他國家都在關注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
日本有沒有可能靠自己將氫氣傳播到世界?
顯然是一場夢。
我國選擇一切意味著建立了網狀鏈條結構,這與過去傳統的燃油車單鏈鏈條完全不同。
而這種網路結構不僅直接關係到汽車,在未來,以汽車智慧型為載體,還可以包括更多的其他人。
怎麼能打這個?
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與日本相似,只是美國的人口和工業規模比日本大。
然而,美國人口超過3億,實體製造業的規模卻在日益萎縮。
雖然高階創新依然強大,但創新一旦離開了實體製造的土壤,就像一棵樹失去了土壤。
歐洲看起來很大,但畢竟不是乙個整體,現在俄羅斯被剝奪了西方身份。
中國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由14億人口支撐,意味著世界上最劇烈的迭代。
從具體品牌和個人的角度來看,競爭壓力極大。
但總的來說,這意味著戰鬥力的迅速提高。
這也意味著,任何中國以外的行業或品牌都會逐漸衰落,儘管這種衰落只是相對於中國而言的。
比如蘋果搞所謂多元化的蘋果**鏈,我們確實有虧,但蘋果沒有虧?
工業不僅關乎技術,核心是產能和**。
蘋果最新款Vision Pro售價3萬元,蘋果要這麼高貴嗎?
難道不是因為失去了中國**鏈的支撐,才只能這麼貴。
因為蘋果本身也要考慮美國的不確定政策,恐怕已經建立了基於中國第一產業鏈的產品體系,以後就要大修了。
如果Vision Pro可以減少到10000臺以下,這對蘋果產品的推廣意義不言而喻。
就像特斯拉一樣,之所以有今天,全是得益於中國強大的**鏈條。
最後,讓我們以新能源汽車結束。
連日來,歐美一直在針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什麼調查、禁令,看起來還挺虛張聲勢的。
但有乙個問題,就像美國一樣,之前沒有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賣出去,那只是為了挑明的一面。
世界不僅在歐洲、美國和日本,一旦東亞發生變化,日本和南韓將站在哪一邊,也不確定。
但這意味著,美國和歐洲等國家被孤立在中國一流的連鎖體系之外。
就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它守護著自己的地方**鏈,拒絕將分工全球化。
只會導致自身終端產品的迭代速度慢,競爭力差。
歸根結底,日本的現在就是歐美的明天。
於是,蘋果宣布退出其電動汽車計畫,股價上漲,這是明智之舉。
在2024年,當牌牌大洗牌的時候,如果不能融入中國的**鏈,你不僅會以一己之力獲得雙倍的成果。
很可能無論你投資多少,你都不得不浪費它。
不如等一等,等這一輪洗牌結束,等美國政策穩定下來。
我看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點讚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