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電力學院(俄語:是一所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列福爾托沃區的大學,主要領域為電力工程、電子和資訊科技。 1930年,為了滿足工業化對工程師的需求,蘇聯最高經濟委員會下令將鮑曼莫斯科國立技術大學和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劃分為幾個學院,並將相關學院合併為莫斯科動力學院。
莫斯科動力工程學院是前蘇聯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俄羅斯能源、電氣、電子和資訊科學領域最著名的技術大學之一。 1992年,莫斯科電力工程學院被授予“技術大學”稱號,2010年被授予“國家研究型大學”稱號。
自1946年以來,莫斯科電力研究所一直在培訓外國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自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中國學生進入莫斯科動力工程學院以來,該校近年來為中國培養了270多名專家學者,湧現出許多為中國科學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著名學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鵬同志是莫斯科動力工程學院眾多著名畢業生之一,莫斯科動力工程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學校規模
莫斯科電力學院擁有70個系,550個教學實驗室,100多個研究實驗室和乙個高等技術中心。 現有本科生15000餘人,研究生500餘人,其中本科生、研究生950人,來自全球65個國家。 它有 1,560 名教師(其中 17% 是教授,56% 是副教授)。
該大學的圖書館收藏了近 200 萬冊書籍。 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科的教科書、摘要、教科書、講義和其他書籍、各種俄語和外語參考書、科學和文學書籍以及俄語和許多外語的期刊。 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圖書館八個閱覽室之一的座位上閱讀。 在轉錄室,學生可以自由使用各種語言的百科全書、專用詞典、參考書等。 該圖書館還擁有5000多份通過的答辯書。
院 系
學院包括:自動化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能源效率學院、無線電與電子工程學院、熱能與核能學院、水電與可再生能源學院、工程與經濟學院、應用人文學院以及繼續和遠端教育學院。
應用力學系、動力機械製造系、過程機械與裝置系、電氣工程系、電氣工程與電氣技術系、電子與微電子系、電力系、應用數學與資訊學系、自動化與管理系。
專業環境
動能和機械強度; 機器和技術工程的高效執行; 流體機械、液壓和氣動傳動(流體傳動與控制); 鍋爐和反應堆製造:渦輪機製造; 機械人製造技術; 火力發電站; 水利工程及火力發電站供熱; 自動化工程與生產; 商業經濟與管理; 工業熱動能;
飛機和飛彈 - 航空航天熱動能; 自動化工程與生產; 企業管理; 機電學; 電氣、電子裝置; 電子絕緣體、電纜和電容器技術; 飛行裝置中的電子儀器; 環境工程保護; 電源; 電子工程裝置及系統; 電子通訊; 工廠內的電子設施; 企業管理; 高壓電物理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網路; 水電站; 電能系統自動化管理;
應用數學; 技術和流程的資訊標準; 技術工程管理與資訊; 計算機、綜合知識、系統和網路; 自動化系統設計; 光學工程技術與光學原理; 微電子和半導體無線電; 光學和電子裝置及系統; 電子裝置及應用; 工業電子; 無線電與電子; 無線電技術; 家用無線電裝置; 無線電網路; 超低溫下的技術和物理; 恆溫物理學; 核電站和安置。
傑出校友
同位素分離專家劉光軍,中國科學院院士。
阮克強是反應堆物理和核安全方面的專家。
周永茂是核反應堆工程專家。
韓振祥,電工、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家,中科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教授,曾任浙江大學校長。
閆璐光是著名的電工。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忠奇,熱葉輪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莊鳳臣,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廣義,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厚群,水工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美蓉是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空間技術在亞太空間多邊合作中的應用首席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成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少福是首飛飛彈系統的整體技術專家。
彭世祿,核電專家,中國第一艘潛艇總設計師。
核反應堆和核動力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啟珍,是中國軍民兩用反應堆設計的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