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中國製造出色的生產能力,製成品在世界範圍內也非常受歡迎,甚至許多美國和西方公司的生產能力都依賴於中國製造。 例如,南韓知名晶元製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近一半的產能都在大陸工廠。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費國,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長期以來,美國很多商品都來自我們的貨物,美國從我們這裡進口的商品總額一直是美國進口中比例最高的。 然而,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資料,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為427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0%,墨西哥也成為美國最大的商品**地。
從這些資料來看,美國的“脫鉤斷鏈”似乎取得了成功,找到了替代產業鏈。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根據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的分析:我們運往美國的貨物數量並沒有明顯減少,而是從直接出口到間接出口,墨西哥是中美商品交易所的“中轉站”。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墨西哥對美國的商品出口總額達到4750億美元,是美國商品進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墨西哥的製造業,你會發現,一方面,墨西哥缺乏系統的製造業產業鏈,其中大部分負責一些美國公司的組裝和OEM,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從中國公司發貨的。
另一方面,在滿足國內需求和其他出貨量後,墨西哥的製造能力根本不像出口到美國的製造能力那麼大。 顯然,墨西哥對美國的大部分出口實際上是在中國製造的。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名副其實的“脫鉤斷鏈”,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度並沒有減少。
此前,我們與美國的商品交易所主要是為了出口製成品,而美國主要出口晶元、半導體等一系列電子產品。 然而,從中國晶元的發展和禁令對美國晶元的影響來看,美國和西方向中國市場出口的晶元、半導體等產品數量開始迅速下降。
毫無疑問,在加速本土化的情況下,美國可以運往中國市場的產品數量和種類都在不斷減少。 但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製造鏈的依賴正在加深,包括蘋果和惠普在內的許多美國公司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產業鏈。
為了“脫鉤斷鏈”,美國也開始尋找替代方案,比如推動印度製造和墨西哥製造的發展。 墨西哥和印度在市場規模潛力和低勞動力成本方面具有相似的優勢。 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缺乏完整的產業鏈。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製造和墨西哥製造已經成為中國商品更多的“中轉站”,讓商品可以更便捷地流入美國市場。 以墨西哥為例,有望成為中國汽車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但很明顯,墨西哥國內市場完全無法吸收這些車貨,最終將流入美國市場。
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原因,外媒稱其為無效的“脫鉤”。
若同意,請點贊、歡迎**、留言分享。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