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之路:駐紮在印度的中國軍隊征服了巴莫和南坎
八莫位於伊洛瓦底江東岸和太平江下游南側,是緬甸北部的重要戰略要地。 自古以來,這座城市就位於水陸運輸的主幹道上,發揮著物資集散地和戰略要地的作用。 特別是滇緬公路開通後,雖然其商貿地位受到了影響,但其戰略地位並未被削弱。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後,以巴莫為基地入侵滇西。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他們在城市內外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隨時準備抵禦任何攻擊。 巴莫的防禦戰分為三個階段,計畫至少堅持三個月。
在得知日軍的防禦計畫後,駐印度的中國軍隊迅速做好了反擊的準備。 1944 年 10 月,他們下達了征服巴莫的作戰命令,並確定了進攻目標和部署計畫。 各部隊分工明確,充分發揮了陸空協同、步兵與炮兵協同、步兵與車輛協同等戰術,摧毀了日軍陣地。
駐印中國軍隊以新1軍為主攻力量,英印陸軍第36師在右邊牽制敵人,新第22師在中間迂迴進攻,新38師在左邊直接攻擊敵人的核心陣地。 攻勢猛烈,日軍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經過二十多天的激戰,巴莫市的主要據點被一一攻克,敵軍首領原小三佐被擊斃。
巴莫戰役的勝利來之不易,新成立的第38師展現了靈活而英勇的戰鬥風格。 他們在不到一半的時間內占領了巴莫,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為了紀念新成立的第38師團的勝利,緬北盟軍將莫馬克到巴莫的道路命名為孫立人路,將巴莫市中心的道路命名為李洪路,以紀念這場成功的戰役。
然而,巴莫的勝利只是中國軍隊在印度向前邁出的戰略一步。 他們的目標是打通中國、緬甸和印度之間的國際通道,為此,他們繼續向南坎發動進攻。
南坎位於滇緬邊境瑞麗江南岸,是前往緬甸的重要一站。 日軍在這裡修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儲備了大量的**和糧草,防禦力量強大。
駐印中國陸軍司令孫立仁決定採取迂迴突襲戰術,以新38師第112團為獨立分隊,深入南坎右後方配合其他部隊的包圍和進攻。 在他的指揮下,中隊迅速控制了南坎周圍的有利地形,發動了總攻。
在南坎戰役中,中隊表現出了較強的戰鬥力和組織能力。 他們充分利用空軍、炮兵和戰車部隊的支援,對敵人發動了全面進攻。 在激戰中,中隊擊斃敵軍1780餘人,俘虜10餘人,繳獲大量裝備。
最終,在中隊的頑強攻擊下,南坎守軍被擊敗,全城被攻占。 這場勝利不僅是對敵人的重大打擊,也是中國駐印軍隊的重要戰略發展。
駐印度的中國軍隊攻克了巴莫和南坎,這不僅是一場戰爭的勝利,更是中國人民頑強抗戰精神的體現。 這些勝利的成果不僅帶來了戰略收益,也為中緬印兩國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展現了中國隊的強大實力和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