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動的中國,動車組列車就像“鋼龍”在鐵路線上飛馳。 為確保列車安全到達,眾多鐵路青年抗寒、保安全、抵禦冰雪、保障交通暢通,用行動踐行“人民鐵路為民”的根本宗旨,扎根現場,監控關鍵,堅守萬無一失的底線,寫下乙個又乙個暖心的故事, 詮釋重任,守護乘客安全回家的路。
春節期間,鐵路通訊部門加強了對軌旁裝置的監測和控制,確保了通訊軌旁裝置的正常執行。
軌道“磨床”。
1號插槽就在那裡! 進入模式51,每個磨頭的擺動角度都在正確的位置! 坐在主操作位置的何斌用對講機和蒲七夜確認了磨削操作模式,同時在操作螢幕上觀察了磨削裝置的執行情況。
下刀! 開始研磨! 蒲七夜下達了磨削命令,何斌緩緩推動手柄,放下砂輪,刀子瞬間“刺”了一聲,火花從砂輪和導軌之間迸發出來。
1月26日凌晨,京滬高鐵蘇州北站,機器轟隆隆,身影晃動。
京滬高鐵是全國最繁忙的運輸幹線之一,也是國家鐵路標準示範線。 春節伊始,上海車廠組織打磨車間和五個工班簽訂安全承諾書,組織技術骨幹團隊組建青年突擊隊,並利用夜間高鐵停運的間歇期對鐵軌進行打磨修復,恢復鋼軌輪廓尺寸, 使車輪和鐵軌形成合理的接觸面,保證列車的速度和穩定性。
軌道“磨床”。
軌道“磨床”。
鋼軌打磨不能容許稍有馬虎,打磨淺就不能除根病,太深會影響鋼軌壽命,必須保證打磨後的鋼軌輪廓誤差小於02公釐,相當於2張A4紙的厚度,讓高鐵執行得更順暢、更安全。 “
此前,網上曾有過熱搜**:在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鐵上,硬幣垂直放置,可以平穩地保持硬幣不掉落的狀態。 “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 蒲七夜臉上滿是得意。
凌晨 4 點、上午 9 點完成4公里的鋼軌打磨。 落車的“磨床”們,原本的白色口罩上早已沾上了一層黑色的灰塵,工作服上也沾滿了黑色汙漬。 春節期間,蒲七夜將帶領鐵軌“磨床”每天沿著長三角鐵路跑,打磨鐵道病,日夜加班,守護乘客安全出行。
空中“醫療隊”。
為保證春節返校和開學相繼,南京供電科聯合參辦單位中鐵電氣化局習安電氣化分局組織58名技術骨幹組建青年突擊隊,平均年齡25歲, 負責新赤黃高鐵太平湖大橋接觸網裝置的全方位診斷。
戴上前照燈,繫好安全帶,爬到梯子檢修平台頂部,從工具包中取出擰緊扳手,依次擰緊接觸網上的零件。 1月31日凌晨1點38分,接觸網工人江偉和同事們正在整治接觸網裝置短缺問題。
在大燈的照耀下,太平湖漆黑的湖面深不見底,作業過程中呼嘯的風聲和金屬碰撞聲時有無睹。 “這根吊繩壓力異常大,你看! 眼尖的江偉連忙拿出接觸網雷射測量儀測量,“相鄰吊串高度差12mm,超過標準值。 吊弦是懸鏈懸架中承重電纜與接觸線之間的連線部分,調整吊弦的長度,使接觸線與導軌表面保持一定的高度,以提高電流質量。
江偉和隊員們用接觸網雷射測量儀,一一檢查吊繩的高度。 “還有40分鐘,訂單解除了,快點! 江偉的對講機帶著命令來了。 此時,寒風讓人渾身發抖,隊員們氣喘吁吁,但手上的動作卻絲毫沒有減慢。 凌晨 3 點 40 分,任務結束。 突擊隊員們收拾好工具,向前方的黃洞隧道進發。
赤黃高鐵連線安徽省池州市和黃山市,還連線九華山、黃山、太平湖等知名景區,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旅遊線路。 今年上半年,將與寧安、長景煌等高鐵“和龍”開通新皖、江西“**線”最後一公里。
懸鏈線工人在赤黃高鐵施工現場除錯裝置。
懸鏈線工人在赤黃高鐵施工現場除錯裝置。
此前,江偉曾參與過長景煌等高鐵的建設,但相比之下,赤黃高鐵建設現場潮濕的環境和多變的氣候給建設帶來了更多的阻力。 該段線路全長約125公里,有橋梁55座,隧道34條,橋梁隧道佔88%,是皖南地區山林最多、湖泊最密集的路段之一。
春節前夕,赤黃高鐵進入聯試階段,開通運營倒計時開始。 今年的春節,這群接觸網工人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擰動扳手、更換零件、調整引數、測量資料。 平均而言,每週完成六項這樣的“天窗”工作。 “春暖花開的時候,乘客可以乘坐這條'**線'欣賞安徽的美景,到時候,我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江偉說。
隧道“追山者”。
2月4日22時30分,尤曉波、狄一鵬、王銀正三人在工頭於吉斌的帶領下,抵達白羅山隧道北端的坳子。 此刻,氣溫接近0度,細雨綿綿,寒風刺骨。 走到一座鐵路橋上,他們拿著工具包,走下台階,走向通道門,從遠處看,就像是“飛在牆上”。
他們是上海市通訊科的通訊員。 春節期間,尤曉波、狄一鵬、王銀正三位“00後”主動報名參加青年突擊隊,鄭重寫下了“確保列車和乘客安全”的承諾。
白洛山隧道是杭紹臺鐵路沿線最長的隧道,全長10006公尺,隧道急診科40餘個,通訊中繼室多個。 他們需要在“天窗”期間完成4個中繼機房和20個隧道緊急撥盤測試的維護,同時還需要以平均每分鐘50-100公尺的速度檢查4根漏電電纜的損壞、彎曲和懸掛情況,並保持卡扣的鬆動和脫落, 對效率有極高的要求。
為了保證火車與車站、火車與火車之間的暢通,這群“00後”成為了山地司機,每天在山里和山里忙碌。
凌晨0:00,寒風吹在臉上,異常刺痛,他們順著漏線的方向來到了第一機房。 狄一鵬用萬用表測試電池和UPS的輸出電壓,王銀正在一旁記錄,尤曉波清理裝置灰塵,檢查滅火器,測試裝置效能,三人配合有條不紊。
應急**是隧道內發生突發事件時的重要聯絡工具,為了保證良好的效能,迪一鵬需要利用隧道應急**和“排程指揮中心”和車站在“天窗”時間進行呼叫測試,確定裝置狀況良好並記錄測試結果, 有必要趕到下乙個工作點,這樣的測試需要在不同的洞穴中重複20次。
隧道燈不好,在道路兩側的蓋板上行走時,有些蓋板損壞鬆動,所以要非常小心。 在作業現場,他們幾乎是邊走邊檢查,三步抬頭,五步低頭,遇到丟失的電纜扣就用手擰。 一夜巡視了五公里,三人的鼻子都凍得通紅,頭髮上已經積聚了一層水珠,彎腰起身時變得遲鈍。
下班之餘,他們也有“00後”的一面,喜歡和家人交流。 工頭於吉斌說,他們都是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年輕人,一年要在工作區待上半年。 “在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也正是因為這群'00後'堅持不懈地前行,工作'持續輪換',堅守崗位,守護裝置正常執行,從而保證每一列列車安全有序執行,讓每一位旅客都能安全順利到達。 ”
通訊員:於汝君、趙立芳、孫慧琳、臧舒曼)。
製片人:皮俊。
終審:陳敏。
審稿人:劉曉、劉博文。
編輯:宋澤宇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