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它是為了紀念為國犧牲生命的人民英雄而建造的,在建設過程中有很多困難,但人們仍然充分發揮自己的團結和智慧,最終克服了困難和障礙, 並成功完成任務。
1949年9月30日,國家尚未統一,政權尚未穩定,但中國已經通過了關於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計畫的決議,力爭盡快給犧牲的英雄們乙個“交代”。 人民紀念碑作為一座意義重大的紀念碑,其設計注定不簡單,其整個紀念碑建設充分融合了全國人民的創造力。 比如石碑的造型,因為石碑的構造起源於古墓,所以石碑一直都是扁平的,但是這個石碑的形狀太老套了,也缺乏英雄氣概,所以碑子開始採用“方正”的形狀,畢竟方正能表現英雄的正義。 再比如,從平時坐北朝南到坐南朝北的轉變,讓轉變的方向也表明共產黨可以扭轉局面,不僅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且能夠繼續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和強大。
當時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石碑頂部的設計,石碑頂部的設計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和再研究,最後採用了“建築屋頂”,保證了其雄偉莊嚴的設計,具有獨特的東方美學意味。 對於這種特殊的設計,建造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它必須以各種方式建造。 事實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階段持續了三年,而建設階段持續了近六年,這也是事實。 它建造得多麼細緻? 讓我們看看這個專案的施工人員。 紀念碑浮雕的雕刻工匠在參加之前,都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薦和評估的。 經過一系列的選擇,這些人必須聚集在一起,經過兩年的培訓,直到他們能夠將浮雕上的人物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
工程細節類似於原子彈的建造,是選拔隊伍,然後訓練,最後製造出來的,可見國家對人民紀念碑的重視。 而這些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其實是碑石的開採和運輸。 碑不是北京本土的石頭,而是質量和距離選擇的最佳選擇,它就是山東省青島市嶗山附近的福山採石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座浮山是康有為墓遺址所在地,與銅陵的浮山無關。 ——當時,國家正在從全國各個採石場採集石材樣品,然後送到清華大學材料實驗室進行檢測,並在質量、顏色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比對和測量。 最後,選擇了福山的花崗岩,因為它在顏色和化學性質方面都非常穩定。
不過,雖然選址在這裡,但大家還是一時無奈。 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頭太大了——按照專家設計的尺寸要求,必須長14公尺,上下寬2公尺,厚3公尺,這樣石頭的重量就要300噸。 300噸石材,開採的第一步就足以讓人頭疼。 當地一位被譽為“石神”的老石匠,曾經想出乙個解決辦法,他在岩體周圍鑿出炮孔,然後埋設炸藥,希望能炸毀巨石材料,但效果並不理想。 後來,專家們開始改變思維,將暴力改為詭計。 利用槓桿和壓力,他們能夠將石頭與岩石分開。 但這只是第一步,採石場離北京很遠,怎麼運到北京也是乙個大問題,最後組織決定使用火車運輸,但採石場距離最近的青島火車站也有30公里。 如何搬家成為當時最大的難點,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作人員開始開展“**如何**? 起初,它只是簡單地清洗,然後壓平以減輕重量,但經過加工和去除雜質後,石材的重量減少到280噸。
但事實證明,運輸還是很困難,於是工人們開始對大石頭進行第二次加工,這次是全深加工,最終重量只有103噸。 但哪怕是103噸,工作人員還是小心翼翼地在路上運輸,生怕石頭損壞,所以當時走了30公里,才到青島火車站乙個多月。 但到了青島火車站後,又出現了乙個問題,因為火車的固定載重是90噸,重達數百噸的大石頭還是上不了火車。 於是工作人員開始第三次加工石頭,將重量減少到94噸。 最終,這塊石頭安全抵達北京。 事實上,石頭本身的厚度只需要為06公尺就夠了,這是我在設計的時候是這麼想的,但是當時就覺得石頭太薄了,很容易折斷,所以就這麼厚。 到了北京之後,自然不需要那麼厚,所以它的厚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終重量減到了今天的60噸。
因此,人民紀念碑從300噸損失240噸的原因也出來了——主要原因是為了方便道路上的運輸,避免事故發生,畢竟我們當時的技術和運輸都非常有效; 這種適當優化材料還原的方法是當時最快和最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