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張藝謀與女兒張默合作拍攝了電影《狙擊手》,抗美援朝,即將上映。 這部電影不僅是張藝謀與女兒的首次合作,也是他第一部全景戰爭題材電影。
雖然張藝謀的電影質量平時是有保證的,主演陣容中也有一位令人放心的新“牟男孩”張譯,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網友在看片時都會擔心“狙擊手”這個名字是否合適。
一、新名字“狙擊手”更具代表性 張藝謀的電影在最初錄製時原名《最冷的槍》,這個名字確實反映了故事的歷史背景——抗美援朝戰爭後期的“冷槍冷槍運動”,具有一定的歷史準確性。
但新名字《狙擊手》更能代表影片的主題和內容,更直觀、更吸引人。
在“冷槍冷槍運動”中,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頂級射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桃芳。 這位被稱為“遠視眼”的英雄在 214 天內用 436 發子彈殺死了 32 名敵人。
在電影《最冷的槍》中,主角張大公的原型就是張桃芳。 因此,這裡用“最”這個詞非常恰當。 此外,影片將戰爭的“熱”與“冷”相對應,既契合了“冷槍冷炮運動”的主題,也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
因此,“冷”字的使用無疑是非常巧妙的。 綜上所述,《最冷的槍》的片名無疑是很不錯的。 那麼為什麼要把它改成狙擊手呢?
2、改名“狙擊手”的好處 網上有傳言說“最冷槍”這個名字不好聽,似乎是在說志願軍士兵在背後“冷槍”,有損志願軍士兵的形象。
不過,這種觀點,其實是一些不懂歷史的網友提出的。 張濤芳參加的“冷槍冷槍運動”是義軍司令部下令的,所以“冷槍”不僅是乙個官方名詞,更是乙個歷史名詞。
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乙個名字就判斷一部電影的內容和人物。 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乙個現實問題,很多觀眾對涉及歷史題材的電影內容了解不多,不懂歷史,不懂軍事。
這導致一些觀眾因為乙個名字而對這部電影產生了誤解或批評。 比如張藝謀之前的《一秒鐘》,雖然名字很有文藝,但並沒有被很多觀眾認可。
而那些比較直接簡單的電影名字,比如《溫暖的懷抱》《羞恥鐵拳》,更受觀眾歡迎。 因此,我們需要對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電影。
同時,電影創作者也需要更加注重電影名稱和內容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傳達電影的主題和情感。
在如今的影視劇市場中,“狙擊手”一詞已經火了起來,無論時代背景如何,只要出現乙個帥氣的狙擊手和一把酷炫的狙擊步槍,作品就會看起來更高檔更好看。
再加上“大狙擊手”在網路遊戲中的影響力,“狙擊手”成為觀眾喜愛且通俗易懂的名字。 然而,這也引發了乙個問題,將《最冷的槍》改名為《狙擊手》是否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這樣的妥協是否真的能帶來票房?
三、《狙擊手》的潛在問題 對於導演張藝謀來說,電影《狙擊手》這個名字也存在兩個潛在的問題:一是不符合中國歷史事實"狙擊手"作為乙個特殊名詞,它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甚至當時出現了我國第一支特種狙擊步槍,而在前幾十年,我軍並沒有使用它"狙擊手"名詞。
在《亮劍》中,趙剛在解釋為什麼狙擊手被稱為“神槍手”時指出,這是我軍建制時最常見的用語。 在志願軍司令部關於開展“冷槍冷炮戰役”的命令中,還使用了“特種神槍手”一詞,這也是我軍對“神槍手”的常用書面用語。
其實,張藝謀的電影《狙擊手》的故事設定在抗美援朝的“冷槍冷槍運動”中,比起30年後出現在中國的“特槍手”,更合適命名為“特槍手”。
因此,電影《狙擊手》的名字在歷史背景上有些不協調。
如果你搜尋《狙擊手》影視劇,你會發現中外影視庫里至少有十部以上的《狙擊手》電影或電視劇集,其中一些與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比較接近。
2020年,金盾影視中心出品的電影《狙擊手》引發了製片人李學正的質疑。 他在網上公開表示,他不明白為什麼張藝謀導演要重複別人用的電影名字。
李學錚根本不需要感到委屈,因為他監製的《狙擊手》並不是開創性的作品。 早在2009年,佟大偉和劉紫就出演了一部名為《狙擊手》的電視劇集。
這不過是一部同名同姓的影視劇,如果把所有狙擊題材的影視劇都算上,那麼這個數字會更大。 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我哥哥的名字叫俊陽》。
而張藝謀的《狙擊手》已經從乙個未開發的領域跳入了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 紅海市場的優勢在於,如果做得好,就有可能大獲成功; 但缺點也非常明顯,一不小心,可能會慘遭失敗。
《最冷槍》正式更名為《狙擊手》,這個暑期檔,讓我們見證了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故事,無論是勇敢的追求還是妄想,一切都在等待著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