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製造業正在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
在中國,勞動力成本每增加一美元,製造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增加20美分。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人力資源主管比爾·阿查裡亞(Bill Acharya)告訴《環球時報》,“如果工資**達到每美元40美元,公司的成本將增長到每美元150美元。 目前,通用汽車在中國的生產成本僅為每美元100多元。 ”
這種比較更多地發生在中國本土公司中,而不是歐洲和美國公司之間。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公升,最低工資標準從20世紀初的每月30元提高到今天的1000多元。 與此同時,我國製造業也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規模、低成本、產業鏈齊全的優勢使中國的製造成本遠低於美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漲,中國製造企業已將部分製造環節轉移到東南亞和其他國家。
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
在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月薪為2,795美元,中國工人的平均月薪為1,53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低約30%。 這是乙個很高的數字,但在其他國家,例如德國、義大利或日本,工人的月收入至少為 1,400 歐元或更多。
雖然美國工人的工資高於中國,但美國工廠的利潤遠低於中國。 雖然美國工廠的平均利潤率為8%,而中國為5%,但更有利可圖的製造業已經轉移到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廉價勞動力。”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加工廠,中國正在成為製造業強國,但在很多人眼中,“廉價”勞動力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採訪美國、日本、南韓等國家的一些企業時,向記者坦言,中國的勞動力並不便宜。
例如,日本松下公司在中國蘇州投資建設了一條年產150萬台的冰箱生產線,總投資40億元。 根據生產計畫,一條生產線需要6000名員工。 但事實上,該專案只雇用了大約1000名員工。
全球製造業轉變的背後。
如今,全球製造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日本、南韓等正在加緊布局新一輪的全球製造業中心。
製造業如何轉型公升級?
中國是世界工廠,但不是製造業強國,長期飽受詬病的勞動力成本問題是乙個重要因素。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所說,中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的核心在於“創新”和“學習”。 中國還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畫,其核心內容是實現從製造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儘管中國的製造成本低於一些東南亞國家,但它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是缺乏創新能力。 如果我們把創新和學習結合起來,就會發現中國製造還有很大的轉型公升級空間。 我們曾經採訪過一位美國企業家,他說在中國做生意最困難的部分是如何讓人們了解你。 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中國企業在學習的同時創新轉型,但創新難,轉型容易。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