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就像一顆隱藏在腦海中的“定時炸彈”,是腦動脈血管壁區域性異常擴張的結果。 該病的患病率約為2-7%,在40-60歲的人群中很常見,女性多於男性。
顱內動脈瘤破裂。
當動脈瘤破裂時,往往會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症狀,如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眼瞼下垂、意識障礙、失語症、偏癱等。 當動脈瘤沒有破裂時,通常很難檢測到其痕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在動脈瘤破裂前會出現頭痛和眼瞼下垂等早期預警訊號。
這種“炸彈”的威力不容小覷,顱內動脈瘤的死亡率極高。 一旦第一次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35%; 如果再次出血,死亡率飆公升至60-80%。 因此,顱內動脈瘤無疑是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
那麼,這顆“炸彈”是怎麼來的呢? 先天性發育、炎症、創傷、動脈粥樣硬化等都可能是動脈瘤的誘因。 此外,吸菸、飲酒、高血壓、多囊腎病、IV型Ehlers-Danlos症候群、馬凡症候群、主動脈縮窄等因素也被認為是動脈瘤的高危因素。 特別是那些有家族史或與動脈瘤相關的遺傳性疾病的人,尤其是女性、30歲以上的人、吸菸者或高血壓患者,應警惕動脈瘤的潛在威脅。
早期篩查是發現動脈瘤的關鍵。 目前,MRA、CTA和全腦血管造影(DSA)是常用的篩查方法,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 對於 MRA 和 CTA 中疑似動脈瘤的患者,應確認 DSA。
為了預防動脈瘤,我們可以從遠離菸草和酒精、控制血壓、保持健康飲食和情緒穩定開始。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先天因素、性別和年齡,但這些生活方式的調整無疑可以建立起抵禦動脈瘤的防線。
一旦發現動脈瘤,手術**是目前唯一被證明有效的方法。 方法的選擇,包括開顱手術和介入手術,取決於動脈瘤的具體情況。 其中,介入**因其創傷小、併發症發生率低等特點,逐漸成為大多數動脈瘤的首選。 對於直徑小於5mm的未破裂動脈瘤,綜合評估後應積極處理; 對於直徑大於或等於5mm且破裂的動脈瘤,建議盡快進行手術**。
干預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彈簧圈栓塞術、支架輔助栓塞術、球囊輔助栓塞術、血流分流等。 隨著介入技術和裝置的不斷更新,動脈瘤介入正朝著創傷少、時間短、療效更好的方向發展。 這些創新方法無疑給動脈瘤患者帶來了更多的希望和選擇。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