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美國為了在西方惡劣的環境下修建鐵路,從當時的清朝招募了一大批勤勞的中國勞工。
幾乎在同一時間,由於美國工業的迅速擴張,大量美國製造的廉價商品湧入歐洲,這讓當時歐洲各大工業國家的人民掀起了一股抵制美貨的浪潮。 歐洲對美國商品的抵制,使美國出口困難,許多工廠因此關閉,大量工人失業。
令人氣憤的是,美國有一群政客將歐洲抵制引發的這波失業浪潮歸咎於中國工人。 中國勞工一路吃苦到美國,卻因為語言障礙而被扣除了工資。 不懂美國法律,不懂美國華人的中國勞工,除了忍受資本家的剝削,別無他法。
然而,美國政客卻藉此指責中國工人惡意競爭,稱他們故意壓低工資,導致白人失業。 因此,在這些政客的蓄意操縱下,在美國的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882年5月通過了共和黨參議員約翰·公尺勒提出的《關於實施中國條約規定的法》。 該法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乙個限制移民的法案,俗稱《排華法案》。
該法案禁止中國工人在十年內以礦工身份入境,並規定即使是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中國人,一旦離開美國,也必須得到美國的批准才能重新入境,公然剝奪了華裔美國人的美國公民權。
1884年,美國強迫清**簽署新條約,規定清**將協助美國**阻止中國工人赴美十年,並迫使清**承認《排華法案》。
事實上,《排華法案》是美國進口的外國產品,當時歐洲德意志第二帝國有一種主導理論,這種反華思潮將中國視為對歐洲未來的威脅,並以此為由開展反華活動。 這種趨勢從歐洲蔓延到美國,最終排華法案在美國醞釀。
1888年,美國國會通過《斯科特法案》,進一步擴大了《排華法案》的內容,禁止華人離開美國後返回美國。 這項法案顯然是為了防止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華人將親屬帶入美國,企圖讓進入美國的華人自己消亡,沒有後代。
189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直接將《排華法案》延長十年。 1902年,當時的美國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推動延長《排華法案》,使《排華法案》無限期延長。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還推動了新的立法,要求每個在美國的中國居民都必須登記並獲得居住證,那些無法提供證明的人將被驅逐出境。
這一系列的進步法案,就是我們中國人深惡痛絕的《排華法案》。
時光荏苒,一眨眼,就是1937年了。
與目前網上鼓吹美國支援中國抗戰的努力不同,美國支援中國抗戰的態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在得知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後,立即宣布對中日兩國實施禁運。 這個所謂的禁運,並不是美國不向中國和日本出口貨物,而是不允許中國和日本使用第三方船隻進口美國貨物,不允許轉口**。
換言之,中國和日本只能使用在本國註冊的船舶向美國進口材料,不允許第三國船舶在第三方港口卸貨後解除安裝從美國進口到中國和日本的材料。 簡單來說,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物不允許使用第三方船舶,甚至禁止在東南亞卸貨和運往中國。
日本是乙個島國,擁有世界第二大噸位的民用遠洋船隊,禁運自然對它來說毫無意義。 當時,中國的主要港口被日本占領和封鎖,剩下的幾艘船也被封在內河航道上。
美國之所以這樣做,其國會議員已經非常誠實地給出了答案:與日本打一周戰爭的成本超過了與中國打一年戰爭所獲得的利潤
1938年,日本90%的石油進口,80%的機械由美國提供!
日本對華的侵略戰爭是靠從美國廉價進口石油、廢鋼和舊橡膠來維持的,因此,在1939年美國通知日本從1940年起不再向日本出口石油後,日本立即在中國戰區進行了裁軍。
但是,美國對支援中國的抗戰還是半心半意的,直到1941年下半年,美國才通知美國,美國提供的貸款可以用來購買美國的裝備。 早在1943年,美國才真正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並將中國視為反法西斯夥伴。
1943年,美國羅斯福**首先推動廢除列強在中國的治外法權,然後又給予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當然,中美之間一直存在的《排華法案》的廢除也被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
“排華法案”最有力的推動者是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是當時中美兩國的共同敵人。 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天國戰爭,不得不給自己找個正名。 因此,日本在進攻東南亞時,高舉“大東亞聖戰”的旗幟,聲稱自己是來解放被西方殖民者壓迫的亞洲人民的。
據當時的《紐約時報》報道,日本的宣傳在中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日本多次將《排華法案》列為抨擊美國對華宣傳虛偽的證據。 隨著《排華法案》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美國國內要求廢除該法案的呼聲越來越高。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43年5月,一群著名的美國知識分子成立了公民委員會,其目標之一是廢除《排華法案》。 該委員會包括作家 Pearl Race、《時代》雜誌出版商 Henry Luce 等。
而美國許多政客也參與推動廢除排華法案。 他們從不同角度指出廢除《排華法案》對美國的好處,並推動美國國會廢除《排華法案》。
例如,支援廢除《排華法案》的麻薩諸塞州參議員麥科馬克在國會發表支援廢除《排華法案》的演講時,從軍事角度分析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廢除這項法案,將值得消滅日軍的20個師
時任美國領導人的羅斯福也親自寫信給國會黨團領導人,表達了支援廢除《排華法案》的立場:國家和人一樣會犯錯,我們需要有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並改正它們通過廢除《排華法案》,我們可以糾正乙個歷史性的錯誤
羅斯福之所以寫這樣一封支援廢除《排華法案》的信,是因為他沒想到廢除《排華法案》在國會不會一帆風順,所以他寫了一封信向國會施壓。
果不其然,看似與時俱進的廢除《排華法案》的提案,在美國國會掀起了千波瀾。 然而,看看那些反對廢除排華法案的國會議員,他們的反對並沒有什麼實際依據,主要是老套的種族主義言論。
伊利諾州參議員愛德華·劉易斯(Edward Lewis)在給《紐約時報》的一封信中解釋了他反對廢除《排華法案》的原因:”我深信,如果乙個由白人、棕色人種、黃種人和黑人組成的國家,就無法維持乙個充滿活力、成功和連貫的民主
例如,愛達荷州參議員懷特就更是正直了,他直言不諱地發表了反對廢除《排華法案》的種族主義言論:”當我要買乙隻動物時,我會仔細觀察它,並耐心地喂它一會兒
其他一些反對的國會議員要麼說對中國如此特殊會成為日本攻擊美國的藉口,要麼說廢除《排華法案》會加劇戰後失業和蕭條,總之,這些都是奇怪而站不住腳的理由。
羅斯福早就預料到了這些噪音,他告誡國會的紳士們:”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我們不僅應該把中國當作戰時的夥伴,而且應該把中國當作戰後和平時期的夥伴國會需要表明我們真誠地將我們的睦鄰政策應用於與其他人民的關係
羅斯福當之無愧地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戰略遠見的人之一,他準確地預見了二戰後中國的崛起。 然而,他所認為的中國及其領導人的崛起顯然不是他所期望的。
儘管羅斯福的遠見卓識很差,但他對中國未來的描述拓寬了美國國會議員的視野,讓他們看到了中國在戰後的巨大潛力。 這種對中國未來的期待,使得美國國會原本對中國的強烈歧視大大減弱。
最終廢除《排華法案》的《麥克努森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12月17日,羅斯福正式簽署該法案,這是唯一被維持的法案,而維持已久的《排華法案》正式廢除。
然而,《麥克努森法案》顯然只是美國國會鬥爭的妥協產物,其所謂廢除《排華法案》其實是很不完整的。 例如,該法案的通過,規定每年只有105名華人移民到美國,與這個低配額密切相關,也因為如此低的配額,使得該法案僅具有象徵意義。
不過,無論哪種方式,《麥克努森法案》都開始了。 自《穆恩森法案》實施以來,華人赴美移民逐年增加。 然而,近年來,美國收緊了對華人移民的限制,讓《排華法案》似乎又回來了。
總的來說,《排華法案》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