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消滅天下三害》已經上映了,第一天就看完了。 在下面的評論中,我將提供一些關於這部電影的見解,希望對尚未看過電影的粉絲有所幫助。
首先,不建議帶孩子看這部電影。 我在之前對電影《第20條》的評論中也對這種觀點做了類似的分析。 因為孩子們對性的認識不夠,他們缺乏辯證視角看待影片中性內容的能力。
因此,並不是說他們應該被終身排除在外,而是他們應該等到他們對正確的性行為有足夠的了解後再考慮它。 在劇院裡,我注意到一些父母在關鍵時刻擋住了孩子的視線。 與其在電影院裡這樣做,不如先**自己,避免帶孩子一起看電影。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電影本身。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除三惡》其實講的其實很簡單。 當然,這個故事可以被解構成多個哲學片段。 一部偉大的電影往往包含哲學思考。 向大眾清晰地傳達哲學思想並不容易,因此選擇通過故事來表達它們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方式。 《除世三惡》之所以有價值,正是因為它通過故事的形式傳達了深刻的哲理思想。
在電影中,陳桂林一直在探索生命的意義。 雖然這是乙個古老的哲學話題,但在談論哲學時,總是需要首先面對這個問題。 當人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時,他們就真正進入了擁有個性的階段。 然而,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結果往往是荒謬的。 影片以陳桂林一生的戲劇性和荒謬性結束。
人們常說“人留名,鵝留聲”,陳桂林選擇成為名姓“土匪”,這也是人生選擇的一大類。 然而,這個選擇也被證明是荒謬的,變成了乙個笑話和乙個故事。
電影中的阿伯丁劇情,其實涉及到哲學和社會學的內容,挺有意思的。 這部分的關鍵在於陳桂林打敗阿伯丁後與女主的對話以及後續的行動。 陳桂林問女主角,為什麼她的母親如此忠心耿耿地跟著阿伯丁。 女主人公解釋說,阿伯丁曾經從另乙個男人手中救出她的母親。 隨後,陳桂林將車交給了女主,兩人分道揚鑣。
在這裡,曾經的英雄阿伯丁現在是一條邪惡的龍。 陳桂林為何要與女主分道揚鑣? 因為他不想成為龍。 在男女主角的海邊對話中,鏡頭**展示了兩台挖掘機,這是一幅讓觀眾可以關注的有趣畫面。 事實上,歷史上許多偉人,在取得成功之後,往往選擇結束,平靜地享受晚年。
學過世界歷史的朋友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關於成功後回家退休的話題,歷史和哲學課上經常有**,但這裡就不贅述了。 陳桂林毆打阿伯丁,其實是借鑑了這門歷史哲學課的常識。 有些理科生可能對此並不熟悉,但我確實記得在初中歷史課上提到過,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事情,因為很多歷史老師的技能有限。
影片中尊者的片段,或許會讓很多影迷興奮不已。 然而,這種興奮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樣乙個事實,即許多粉絲都站在陳奕迅一邊。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從場景中特定個體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 我不是尊者,但我可能是他親近的人,或者是他信任的人。 當陳桂林拔出槍來的時候,我是選擇逃跑,還是毫不猶豫地反抗?
讓我們先來研究尊者的想法,看看我們是否能把它們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 他主張人們應該放下分心的思想,讓自己的思想變得純潔。 這些想法本身似乎沒有道理。 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印度哲學等領域也可以找到類似的想法。 然而,這些只是表面的事情,實際上,如何實現這種放棄才是真正有趣的問題。 中國著名思想家王陽明也提倡出離心和頓悟的思想。
勞先生在相關著作中詳細介紹了王陽明的思想及其後續影響,內容專業準確。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閱讀。 然而,看完之後,你可能會發現,《除去三惡》中尊者的故事,其實是在嘲弄類似的想法。
不過,王陽明所倡導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他先要求自己先放手。 另一方面,尊者在愚弄別人放手,而他自己卻偷偷地保留它。
這就引出了乙個更有趣的話題——生存問題。 如果我放任一切,我怎麼能活下去? 因此,放手多少,如何放手,就成了哲學課題。 哲學的力量在於它能夠找到度的概念,一種測量度量衡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介於兩個極端之間。
還有,當陳桂林在禮堂裡出手時,為什麼還有人選擇留下來? 可以說他們被思想操縱了。 但是,如果這位尊者不是騙子,而是真正的教義實踐者呢? 這就要求我們從更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它。 就像《十月之圍》中,慈禧也組織人去拍戲,但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呢? 將《除三惡》與《十月之圍》進行比較,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示。 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辯證法。
當我處於禮堂般的環境中時,我認為什麼是對的還是錯的? 這再次成為乙個哲學困境。 梁文道先生曾在《八點》節目中說過一些耐人尋味的話。 他可能說過,學習本質上是乙個質疑和提煉的過程,我質疑自己學到了什麼,然後在過程中逐漸提煉。 懷疑和完美實際上是一種學習態度。
因此,梁文道老師首先在閱讀計畫中提出了“不保證成功”的口號。 這與許多成功演講者的資訊大不相同,他們往往首先承諾帶領你走向成功,然後開始愚弄你。 我提到這一點並不是為了特指羅姓的特定說話者。 比如我的師弟,羅志毅。
在閱讀了一些著作之後,我對集體行動有一些特別的擔憂。 例如,在農曆新年的時候,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分享食物和葡萄酒。 我總覺得,這種場合,跟《除三惡》禮堂裡的那首歌很像。 好在舅舅舅明白我的忌諱,早早把我分配到廚房負責炒菜,我負責炒菜,他們負責菜品和美酒。 這不僅在用餐時如此,在其他情況下也是如此。
當我們身處禮堂時,如何保持“懷疑與完善”的理性態度,或者如何在禮堂外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些都是哲學問題,也是哲學可以直接對映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其實,《除去天下三惡》中蘊含著很多零散但重要的哲學知識,以故事的形式生動地呈現出來。 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需要包含這些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