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外版。
圖:近日,我國首批10800粒航天耐鹽鹼馬鈴薯種子進入品種育種階段。 圖為內蒙古上都馬鈴薯技術創新中心的研究人員觀察航天馬鈴薯種子的組織培養苗。 賈鵬攝(人民視界):作為專注於新材料領域的省級新型科研平台,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甬江實驗室創業區專案已建成驗收,預計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鄭凱霞攝(人民視界):蔚來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第二個先進製造基地,是實現高效柔性生產的數位化智慧型工廠,能夠滿足使用者對新能源汽車個性化訂製的需求。 圖為受邀參觀製造基地的公眾。 新華社.
科技創新是發展高質量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公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果日益明顯,發展新型優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如何繼續做好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高質量新生產力加快發展? 代表、委員們紛紛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創新引擎動力十足。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2位,全球科技創新集群100強數量躍居首......在世界上第一次世界智財權組織《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多項資料顯示,進入創新國家行列的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公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快,創新引擎勢頭澎湃。
去年,我們在高密度抗波電極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成功研發出全球首颱3000標準立方公尺鹼性、300-600標準立方公尺PEM(質子交換膜)電解水製氫裝置樣機,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一八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郭建增表示,該研究所不斷加強創新,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於特定行業和產業鏈,為產業發展增添動力。
不久前,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在水下向量推進器研發上取得突破,31項關鍵材料和部件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等領域的重要裝備。 全國人大副主任、寧波材料研究院王麗萍表示,該院去年推動了9項產業合作重大成果的轉移轉化,經營專利數量近百項。
能源和食物這兩個“飯碗”被牢牢抓住,創新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集團董事長劉國嶽表示,技術創新是提公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中國能源集團加快推進能源生產與先進資訊科技深度融合,建成智慧型礦山、智慧型電站、智慧型交通、智慧型化工等多個數位化平台,積極部署綠色低碳能源技術和新能源發展,形成了“煤”的綜合現代產業格局。 火、風、太陽能、水、化油器、燃氣、水電等能源譜+物流金融支援+產、研、應用一體化”。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資訊化、智慧型化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凡榮表示,中化集團在全國利用700多個技術服務中心,向更多農業生產者推廣現代生產要素和商業模式,提公升農業質量和效益。
投資繼續增加。
2023年我國研發總投入達到3327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增至264%。
我們每年投入不少於7%的科研經費用於技術創新,掌握了冷鏈綠色節能減碳、冷鏈安全資料分析、智慧型節能硬體、雲服務等多項技術。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精創電氣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敏表示,公司依託科技創新,發展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溫控器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前列。 公司自主研發的冷庫節能控制系統節能效果達24%,普及後每年可節電720億千瓦時。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五年來,長安汽車不斷擴大投入,擁有一支10000多人的科技研發團隊,推動公司在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並開發了多款高階、智慧型、綠色的新產品,為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超過60%,學生總數將超過4763萬人。 高校科研院所為人工智慧、積體電路、量子科學、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全國人大、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認為,要提高基礎研發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引導科研人員從事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研究,切實提高國家關鍵技術開發服務能力和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董明表示,近年來,天津大學加大了對人力、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的投入,將醫療健康與人工智慧、機械人、大資料等新興產業相結合,在智慧型醫療領域, 並打通了從“實驗室”到“手術台”的橋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加強多方支援和保障。
科技是乙個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靈魂。 代表委員們認為,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在人才培養和政策支援方面齊心協力,加強多方支援和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重慶董事長夏勇建議,要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制度,壯大高層次專家隊伍,加大政策和人才資源力度,以培養創新人才提公升科技創新水平。 “公司將圍繞新一代通訊技術、算力網路服務、智慧中間平台,積極布局主動,更好地賦能產業轉型公升級。 ”
企業創新離不開各種扶持政策。 近一年來,稅收優惠措施陸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積體電路和工業工具機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大幅提高......“真金”的扶持政策,讓企業創新更有信心。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稅務總局雲南省稅務局局長江濤表示,雲南省稅務、科技、財政等部門將在2023年推出多項服務措施,實現對科技型企業需求的快速響應。 各級專家團隊聯合為16818家企業組織了136場會議和16818場培訓輔導,為788家重點企業提供了“一對一”精準輔導,“我們將繼續與相關部門一起努力,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馬永生認為,圍繞重大共性關鍵技術、能源轉型關鍵技術、碳中和技術等關鍵領域,可以探索相關補貼和激勵政策。 通過建立產業投資、集中採購等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稅支援力度。 同時,在現有科技金融試點產品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系統化的科技金融服務規劃,支援科技成果轉化。
加快發展模式綠色轉型,必須以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基石,開拓新領域,塑造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湘潭大學校長潘碧玲表示,科技創新是推動轉型公升級的重要動力,綠色科技創新體系應進一步完善,堅持有前途、有效市場、有能力企業相結合,形成有利於促進綠色科技創新的發展格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王文正、王俊玲、廖瑞玲)。
人物**海外版(2024-03-05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