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被最近的一件事所感動。
我有乙個朋友,比我大一點,他思考特別活躍,因為他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同齡同年級,一直在補習班補習。
他的孩子學習很會,記得去年高考成績出來後,我們也就如何為雙方的孩子做志願者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後來他的孩子如願以償地考上了一所中學985,而這個專業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 或者學士和碩士學位是連續的,這是令人羨慕的。
看得出來,他非常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偶爾會在朋友圈裡曬出自己寶寶在大學裡的生活動態。 然後,在農曆正月初二,我突然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他發給自己的訃告——家人用他的微信以孩子的名義發給他的訃告——那天他突然病倒了,被送往醫院,沒有搶救出來, 然後死了!
那一刻,震驚過後,我嘆了口氣,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 之前還真沒什麼預兆,除夕那天,我們還互相發了微信問候,僅僅兩三天後,乙個活人,就這麼走了!
正如俗話應驗,明天還是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生命就是這麼脆弱!
事實上,為了哀悼我已故的親友,我已經去過殯儀館幾十次了。 但這一次,我還是被感動了,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也因為太突然了,從別人到自己,危機感特別強烈。
於華說:“所謂中年危機,真正讓人焦慮的不是孤獨,不是貧窮,不是衰老,而是人到了中年,你發現你從來沒有過自己喜歡的方式。 ”
我只同意這句話的一半,我不認為他對自然界所謂的“中年危機”說了什麼。
既然我們談論的是中年危機,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中年? 中年的定義有很多,我個人認為40-60歲更好。 四十歲不迷茫,到了40歲,你會覺得自己不再年輕; 六十只耳朵是直的,你可以認為自己是乙個老人。
乙個中年人的人生軌跡大概是這樣的:
上學前是一段難得但短暫的快樂,無憂無慮,沒有任何生存壓力;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以為如果我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為我的理想而奮鬥,我的人生就會完美;
大學畢業後,我想找乙份好工作,賺很多錢,娶妻生子,買房買車,過上幸福的生活;
下班後,我想賺更多的錢,還清車貸和房貸,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上好大學;
工作了二三十年後,我盼望著退休,但這個時候,有老有少,父母年紀大了需要孝順,孩子的教育和工作也不是無憂無慮,總之,各種瑣碎的事情,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的健康問題已經開始上公升......
所以,余華說,“到了中年,你發現自己從來沒有過自己喜歡的方式”,這句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不知道有多少中年人的現狀是一根雞毛。
回首大半輩子,我總是有點難過,有些不甘心! 為什麼我們兒時的理想化為烏有? 為什麼我們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想想看,這是很多人的遺憾和無奈。
人的幸福與認知成反比,看遠是悲哀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瘦!
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暫,非常短暫,如果我們經常看**關於浩瀚宇宙的**,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 多麼短的法門啊,我連一匹白馬都沒從縫隙中經過!
假設我們能活到80歲,只算3萬天,其實很多人都活不到80歲,那麼地球上的日子就更短了。
你有沒有意識到,年紀越大,越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效應,總覺得今天的日子比過去的一天短很多。
歲月流逝,我們堅持不懈地追求了半輩子,卻發現曾經期盼的幸福似乎從未到來,甚至未來也不存在,而死亡的陰影卻越來越接近我們。
或許,人類苦難的根源在於,作為高智商的生物,我們的抱負和夢想遠遠超出了我們有限的一生! 這種不匹配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短暫與苦澀。
更無奈的是,如果對來世沒有期待和安慰,只有今生,今生,對死亡的恐懼就會加劇。
所以,這也是我不完全同意於華的原因。 所謂中年危機,不僅僅是因為沒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更是因為時間流逝的無助和死亡越來越近的焦慮。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當你追求它們時,比你享受它們時更有趣。 ”
人生只是乙個體驗的過程,不要害怕最終的結果,只要有乙個追求,這個追求的過程才有意義,剩下的就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了。
我覺得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也是打破中年危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