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年),剛剛經歷過“宋津戰爭”慘敗的崇禎皇帝,本有機會與皇太極締結“和約”,但最終卻因為乙個下屬的失誤,徹底埋葬了明朝最後的“喘息之機”。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為了推卸責任,還處死了暗中為他處理和談的軍部部長陳新佳,這徹底“寒”了文武官員的心。 那麼這個不經意的小事造成了什麼大災難,我在這裡就詳細告訴你。
宋金戰爭慘敗,陳新佳奉命秘密談判和。 從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清兩朝在東北戰場上爆發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決戰,史稱“松津戰爭”。 這場戰鬥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注了全部國力打造九方精銳,錦州、嵩山等諸多城市、要塞、要塞陷落,洪成重、祖大壽等大批將領投降,明軍只好被困在寧遠, 山海關等資料點不多,目前還沒有反擊能力。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擁有絕對的優勢,他主動選擇與崇禎帝議和,他也充滿了“誠意”。
首先,皇太極一直把**與明朝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事實上,清軍多次出兵對付明朝,包括入侵朝鮮,主要是為了搶劫以緩解內需壓力,也是為了武力逼迫崇箯開放。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放低姿態”,刻意抬高崇禎的地位,尤其是在與崇禎的文書中,還使用了崇禎的年名。 這些都表明,皇太極是想和明朝有正常的交往。 其次,此時的皇太極還不準備繼續南下入關。 事實上,在清朝宮廷中,滿族和漢族**對明朝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大部分滿族貴族已經對現狀十分滿意,但漢族**和范文成、孔有德、尚克西等將領對明朝的滅亡態度更為堅決。 同時,黃太極也非常擔心過早的南遷不僅會讓滿洲人被漢人“同化”,從而失去民族認同。 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皇太極最擔心的是清朝的內在問題,尤其是滿洲貴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可能會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而爆發,所以皇太極在繼續南下入關之前,也優先解決了這些問題。
同樣,即使是清軍也需要休息。 在“松津戰爭”中,不僅明朝損失了軍隊,清軍也遭受了非常嚴重的**,也急需休整,皇太極也在為自己爭取時間。 當然,不得不說,皇太極今年剛滿五十歲,並不急著立即南下,繼續進關攻打明朝,畢竟黃太極此時的身體狀況非常好,他不會想到自己會在一年後的崇禎十六年(1643年)突然去世。 看得出來,皇太極對於這次與崇禎的和平,是很誠懇的。
在黃太極主動丟擲和談“橄欖枝”的同時,陸軍部書記陳新佳也有了和談的想法,甚至在此之前,他就已經開始私下接觸了。 崇禎先是默許了陳新佳的議和做法,然後又特別說明,陳新佳的一切和談行動都必須秘密進行,談和的事情不能讓朝臣知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崇禎和陳新佳選擇安排馬少宇等人秘密派使者前往盛京。
為了再次顯示誠意,皇太極特意率領文武**出城20裡會合,在與馬少宇等人的和談中,皇太極提出的條件並不苛刻,堪稱明清兩代的“圓圓聯盟”。 “兩國有好有壞,必須派使者互相慶祝。 明朝每年給清國一萬兩黃金和100萬兩白銀,清朝給明國一千斤人參和一千隻貂皮。 進入明朝的滿洲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必須被逮捕並送往清朝,明朝叛亂者進入清朝的也必須被逮捕並送往明朝。 各君主各有國,以土脊中部的寧遠雙樹鋪為明界,塔山為清界,連山為中地,開展互市互通。 和談結束後,皇太極親自為馬少宇等人設宴,還把他的一封信交給了崇禎。 就這樣,馬少宇帶著和談的結果回到了北京,直接回到了陳新佳身邊。
對於崇禎來說,他也非常希望能夠與皇太極促和,畢竟此時的明朝已經動亂,更重要的是崇禎要和清軍和農民軍兩條戰線作戰,這在財政上是無法支援的。 然而,崇禎有乙個很大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他的固執和極度不負責任。 他想談和,卻又不想背負“求和”的惡名,於是安排陳新佳秘密進行所有和談,他更願意看到陳新佳等人提出“和平”方案,在朝臣們的“苦苦勸說”下,他被迫接受了和平條件, 這樣他就不能忍受任何批評和罵名。
陳新佳很清楚崇禎的心思,也按照崇禎的意圖,將和平之事嚴格保密,但誰也不會想到,乙個下屬的失誤,會讓整個局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本來陳新佳是要把馬少宇帶回來的求婚內容,連同黃太極的手寫信,以密折的形式報給崇禎的,但因為陳新佳急著上朝,所以他沒有隱瞞,而是直接擺在了桌面上。 此時,陳新佳府的秘書辦公室並不知道這是乙份要單獨提交給崇禎的秘密摺疊,但像往常一樣,它被看作是戰爭部的軍事報告,直接交給了內閣。
陳新嘉原本以為是按照崇禎皇帝的旨意議和,既然事情已經公開,可以就此徵求朝臣的意見。 但誰知道呢,崇禎皇帝見朝臣們對和談大發雷霆,不僅一再否認自己安排陳新佳去秘密和談,還指責陳新佳失權,羞辱國家。 就這樣,陳新佳被崇禎下令處死,成為崇禎皇帝的“替罪羊”。
和談失敗了,明朝失去了最後的喘息機會。 在此之前,黃太極還給出了答覆和談的最後期限,並發出了以武力重新開戰的威脅。 “如果你不想和好,就不要再派信使來了。 如果它沒有在9月左右到達,將命令軍隊。 果不其然,迫不及待地等待崇禎回覆的皇太極“如約”出兵,這讓崇禎乃至整個明朝失去了最後的喘息之機。
一方面,崇禎不得不繼續面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崇禎即位以來,各地農民起義紛至沓來,崇禎要面對清軍在關外不斷南下,同時又要不斷鎮壓國內動亂,不僅兵力損失極為嚴重,而且國家的財政早已崩潰。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能達成這個“與皇太極結盟”,哪怕這個“和平”只持續三兩年,那麼崇禎也可以集中全部力量解決李自成、張憲忠等農民起義勢力。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提出的“一萬兩金銀”的和平條件,確實比遼東每年幾千萬兩的軍費開支要少得多,也將大大減輕崇禎的財政負擔。 如今,隨著陳新佳被處死,崇禎拒絕談和,明清兩朝又戰愈,不得不說,崇禎讓整個明朝面臨更大的危機。
另一方面,崇禎的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君主和大臣之間的感情。 在此之前,崇禎處死袁崇煥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一些朝臣的不滿,尤其是以祖大壽等人為首的遼東將領,對崇禎怨言不絕。 而現在,陳新佳和袁崇煥有著同樣的經歷,這讓所有大臣的心更加寒心,崇禎的性格缺陷再次被放大,君臣之間又進一步分離。 果不其然,面對李自成的軍隊不斷逼近北京,崇禎想讓朝臣們南遷,以免讓他背負“逃亡”的惡名,但以袁崇煥和陳新佳的經驗,幾乎所有人都要求崇禎“以王為死”。 崇禎雖然對此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最後李自成圍剿北京,不僅沒有逃脫,就連他的幾個皇子都被李自誠俘虜了,這也讓南明政權的建立從一開始就缺乏“合法性”的基礎。
其實不管是決定議和的崇禎,還是暗中處理和事的陳新佳、馬少宇等人,他們都非常善於保證當初對和平的隱瞞,哪怕有些朝臣對此稍有了解,也依舊守口如瓶。 如果事情真的能發展到這個樣子,崇禎和陳新佳想出一整套解決辦法,並暗中爭取一些重要大臣的支援,很有可能與皇太極達成和平。 然而,正是陳新佳府邸中的乙個小失誤,讓之前所有的保密工作都失敗了,同時在朝廷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再加上崇禎缺乏勇氣和勇氣,又害怕承擔責任,所以他不得不處死了陳新佳,同時拒絕了黃太極提出的和平條件, 雙方又打了起來。就這樣,崇禎和整個明朝失去了最後的喘息機會,繼續走入深淵,僅僅兩年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農軍進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死,正統的明朝也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