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周後,我收到了乙個**:
“最近有幾位學科老師反映,安安在課堂上不認真,經常發呆,做出各種小動作,影響到其他學生,你們家長應該多配合教育。 ”嘿,又是同乙個老問題,......上學期,老師三天內起訴了兩次,說安安自制力差。不是我不想照顧它,而是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它。 安安放學回家,總是要被催促三下才願意做作業,坐下也不注意。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撿橡皮擦,一會兒玩指甲。 直到我知道它才動,直到晚上10點多。我講道理,罵罵咧咧,撕了作業本,孩子卻從來不聽。 我甚至懷疑孩子患有多動症,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沒有問題。 所有的努力都投入了,但沒有跡象表明孩子正在好轉。 怎麼了?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孩子們的成績如何提高?
焦慮解決不了問題,我只能主動去尋找解決辦法。 查詢材料、閱讀書籍和聽講座。 教育專家李家樹先生的一句話給了我乙個提醒。 他指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是故意注意力不集中。 人類的注意力主要有兩種型別:注意跟無意中的注意力。前者需要消除干擾,一定程度的意志努力和有意識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後者不需要努力,可以不由自主地關注某事。 下面是乙個示例。 在課堂上,一名學生的課本掉在了地上。 有些孩子會不由自主地尋找**的聲音,打斷學習任務。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不受干擾,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教科書上。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容易被無意的注意力打斷,從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為什麼同齡兒童的有意關注存在顯著差異? 答案與家庭內部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與孩子之間不良的互動模式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 一是勢在必行。 這種型別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非常強勢,要求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去做你的功課吧! ”
拿出你的教科書,快點! ”
我又發呆了,給我一些關注! ”
這些基本問題都錯了,點心能用嗎! “被動接受指令的孩子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有意識的注意力。 當你被父母的訓斥打斷時,你可能正要思考,你的注意力就會分心。 **也會強化孩子的心臟“學習=討厭東西這個觀點。 如果你對學習有厭惡,你自然不會注意它。 仔細想想,我犯了這個錯誤。 安安其實很喜歡學習,只是公升到三年級的時候,問題才越來越多。
那時候,我對他的前途感到焦慮,在學習上也非常嚴格和苛刻。 每天盯著他寫作業,筆畫順序不對,坐姿不對,他馬上就會生氣。 在毆打和大喊大叫下,孩子帶著恐懼學習,大腦停止思考,難以集中注意力。 一是呵護。 這種型別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低,沒有規矩,無限放縱。
例如,在玩遊戲時,您只能玩 30 分鐘。
時間還沒結束,孩子就回答說:“再給我5分鐘時間,讓我完成遊戲。 ”
到了時間,孩子繼續乞討,又玩了10分鐘,父母會放縱。
或者答應孩子,只要他完成作業,就會給他物質獎勵。
這種做法剝奪了兒童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的機會,並破壞了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
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會使孩子的注意力落後於同齡人。
了解原因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第一步是閉上嘴巴,給孩子自主權。
以前,我問作業時,我的孩子會把頭髮吹得亂七八糟,當我提到學習時,我會感到厭惡。
現在我知道,我不斷的提醒是一種變相的分心,極大地擾亂了孩子的注意力。
在這段時間裡,我逐漸適應了。
放學後,根據孩子當天完成的家庭作業量估計他將花費多少時間。
在與您的孩子協商後,確定持續時間,例如半小時或 1 小時。
在這段時間裡,我不會打擾孩子,給他充分的自主權。
我擔心我的孩子會不會一直玩。 觀察了幾天後,我發現沒有我的干擾,他的小動作就少了。 教育學者尹建利說
“乙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控制的孩子是無法學會自我控制的。 ”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時,他們就更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完成學習。
第二步是制定規則並適度干預。 給孩子空間並不意味著放手。
那些極度專注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來訓練他們。 父母可以適度干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寫作業。 孩子一直發呆,或者不斷有小動作,無法集中注意力。
這個時候,就要引導,記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訓斥,而是要問:
“怎麼了? 您是否需要幫助解決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問題? ”吸引孩子對學習的注意力並鼓勵他們:
“媽媽,看你寫了這麼多,我相信你很快就能寫完! ”當孩子們對自己的學習任務有信心時,他們會更加投入。
第三步是創造乙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環境。
兒童是環境的產物。
如果家庭環境凌亂嘈雜,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所以,安安讀書的時候,我和安安的爸爸也會在我旁邊靜靜地學習。 一方面實現了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確保你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睡覺和鍛鍊。 高階注意力培訓師劉輝提到“睡眠方法”。跟“運動方法”。,這對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很有幫助。 蒙台梭利曾經說過:“給孩子學習方法的最好方法是讓他專心學習。“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會變得更容易,省力。
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專注更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的父母調整錯誤的養育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正確的培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