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受不了了。
前兩天,我通宵追《冰獵》,你怎麼形容此刻的心情?
只能是“咬牙切齒”的羨慕——
我很羨慕那些在看完《冰獵》前幾集後果斷放棄節目的朋友,因為你及時看了節目最好的部分,不會像Sir那樣心臟病發作。
坦率 地 說。 其實Sir在看前三集的時候就預料到不會很好,但憑著對幕後花絮的膚淺理解(以為會是半部好劇)和對演員的盲目相信(以為張頌文會力挽狂瀾),他一直在追。
可惜人不如天。
沒想到,《冰獵》下滑的速度和勢頭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讓豆瓣評分也一路暴跌,暫時定格在4分5。
為什麼會這樣?
有人責怪姚安娜的演技,有人責怪拍攝方式粗製濫造,也有人說是因為觀眾的偏見......但對先生來說,這些並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事實上,它的失敗早已被那些奢侈的模因所掩蓋。
於是。 今天我們決定深入挖掘它的根源,看看今年的熱門歌曲是如何製作的——
冰上狩獵
還沒輪到罵演技說起《冰獵》,第乙個避不開的人,當然是姚安娜。 她幾乎是這部劇的縮影。 還記得開播時,網上流傳著她的各種表情包,比如“姚安娜吃雞的演技”,指的是劇中趙幼男(姚安娜 飾)在抓捕黃宗偉(張頌文 飾)時僵硬地舉槍, 以及他令人費解的表情管理。
姚安娜打得不好嗎?
Sir覺得用一塊**來判斷乙個演員的演技顯然是不正確的,但同時,他也不得不承認,她演得真的很差。
甚至比橫店集團的平均水平還要差。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表情符號
姚安娜無論在什麼樣的場景中,都會用極其艱難和迷茫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她想進去勘察現場時,她的表情是這樣的:
當表現出不耐煩時,還是這樣:
哪怕是她氣質生硬地問,她還是以這樣的表情回應。
在這裡,他們表現出對證據的信心,被發現時的鎮定,以及戰友死亡時的悲傷。
請問,你真的能分辨出來嗎? 但如果你認為姚安娜毀了一齣戲,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面對這個可怕的劇本。
演員演技差不好的問題,根本就不值一提。
在故事結構上,《冰獵》遵循了類似於《狂飆》的警察和土匪的雙線形式。
乙個是黃宗偉的藥品生產線,因為他掌握了一種新的藥品生產技術,所以在逃避**的追求的同時,他會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最終成為國際藥品生產集團的領軍人物。
另乙個是以趙幼男為主導的警方追擊線,他一直跟著黃宗偉的路線,不斷搗毀各種販毒團夥,最終以持續的堅持和努力,將黃宗偉集團消滅殲滅。
如果前者的前半部分是正常的。
那麼後者,讓觀眾看到一部國產劇本的底線有多低。
一句話:強行推
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們,還記得趙幼男是怎麼出現的嗎?
強制遊戲。 故事開頭,**召開了一次會議,說自己要找乙個偽裝成吸毒者去找販毒窩點,這時明鴻(蘇欣飾)自告奮勇,但領導卻拒絕了,認為“不管你吸毒與否,對方一眼就能看出來”。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一定要找乙個長得不像警察而是黑幫的人?
不。 領導的下一句話是,“做女人比較好,你要好。 ”
請問,這兩句話之間有什麼聯絡?
這不算什麼,當有人推薦市特警隊的警花時,領導又給了一次,覺得自己找不上級的麻煩,這時,段明紅說,咱們資料室裡有個小趙,從來沒出過場,性情頗為愣, 但它是相當合適的。
emm……Sir實在是不明白這個“合適”在哪裡,下一拍,姚安娜那張義正臉真的像是吸毒了?
歸根結底,這只是強行讓主角玩的問題。
不僅角色強行出現,就連破案的過程也被強行推進。
例如,強制行動——
在聯合行動會議上,趙幼男說,他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乙個可疑點,那就是緝毒犬嗅了一會兒一摞報紙,她覺得自己應該從這裡開始,於是領導問道:“有證據嗎? ”
趙幼男答道:“沒有證據,只是覺得可疑。 ”
領導者:“不要相信任何做我們所做的事情的人,不要相信你自己,我們只相信證據。 ”
本來就應該到此為止了,畢竟不僅是證據,連乙個方向和影子都看不見,可是趙幼男的反應呢?
他憤怒地訓斥領導:“我們不能耽誤戰鬥機”,然後憤怒地離開了桌子。
事實證明。 這種無緣無故的第六感主導了案件的發展。
或被強行偵測——
你會發現,在檢測過程中,每個人都有“第六感”。
例如,在現場。
警察封鎖了KTV包間,她一出現,就發現門口有腳印,而這個腳印似乎沾滿了麵粉,一路為她提供了線索,當腳印消失時,正好有老闆看到了凶手逃跑的方向。
比如鐘大爺家的老房子。
段明鴻聽說有人給鐘大爺送了信,就趕緊趕了過去,把鐘大爺引走後,就不停地跑進自己的房間,不看前後,不看角落,不低頭,眼睛一直盯著屋頂,但沒過幾秒鐘,他就發現鐘大爺已經把信藏在了屋頂上。
尤其是何老闆被捕的那一幕。 這件事的前乙個故事是,何老闆殺了兩個人,立刻逃出城裡,飛走了,**不知道去哪兒了,卻奇蹟般地找到了給他做桶的五金店老闆。
結果呢? **讓五金店老闆叫**給何老闆:我要拆了,你把槍拿走。
作為逃犯,何老闆在外地怒氣沖沖地說:我回去就聯絡你。
按照常理,這件事情到此為止,畢竟沒有殺人犯就是這麼殺人逃跑的,為了不惹人心而冒著回去拿東西的風險,**也應該知道對方的智商沒那麼低。
即使你回來撿東西,也可能是乙個月,一年後。
然而,隨後的劇情卻是,**我一直住在五金店裡,等著何老闆**。
不像話? 更離譜的是,果然沒過多久,何老闆就回來了,於是他立刻展開了抓捕行動。
你發現了嗎? 這給人的印象是,導演很早就把劇本洩露給了**,這樣他們就確切地知道故事的發展方向。
剩下的就是配合演技了。
從高群樹導演的旁白中,我們大概可以理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高導說,原劇本其實只有一條產毒線,但是他覺得自己過不了試,於是找人加了警線。
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先生。
但問題是,基於販毒線打造的警線,滿是錯誤和遺漏,完全不合邏輯,甚至連“瘦”字都不能美化,它就像乙個補丁,不情願地貼在已經破爛的衣服上,“配合”表演。
這樣的劇本。
就連張頌文最後也別無選擇。
虛假的真相當然,Sir知道很多人也會說這部劇也不是沒用,既然只有一條出毒線,那至少半部好劇吧?
先生原本也是這麼想的。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樸素的外表、荒蕪的村落、老房子、小餐館、泥巴平房,沒有任何精緻的造型,當毒販們穿著人字拖跑,走過雞舍,弄得一團糟時,腦海中浮現出乙個久違的詞:
粗。
布景攝影貼近現實,不時穿插一些路人、小販、村民。
我有多久沒有看到這種風格的系列了?
而在導演的自述中,我們也知道,如此粗獷的風格,不僅是條件的限制(據說投資只有4000萬),還有導演的用心,為了讓大家回到90年代,他說,“拍了這麼多年,拍得很漂亮很簡單, 但很多人做不到。 ”
這種想法有一定的道理。
現在很多國產劇都存在“精緻懸浮”的問題,鏡頭美如廣告,卻離現實越來越遠,以至於哪怕是都市劇,我們彷彿置身於另乙個平行的時空故事中。
所以現實感成為很多人支援《冰獵》的理由。
整部劇有90年代農村警匪劇的粗獷感。
但事情是這樣的。 這種風格真的與內容相匹配嗎?
在鏡頭語言的風格上,Sir一直認為沒有太多的比較,王家衛為電視劇集《花兒》選擇了倫勃朗式的燈光,而張藝謀為電影《二十條》選擇了頭貼風格的電視劇集攝影,這個選擇本身並無高低之分, 它只取決於風格和表達之間的契合度。
冰上狩獵也是。
這並不意味著它需要因為選擇粗獷的風格而受到稱讚,我們評價其成功的標準只能是表達。
所以問題來了。
為什麼我們讚美某些看起來很粗糙的風格?
在高群書的一系列作品中,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
因為它呈現了底層的生命力,增強了真實感。
高群樹是一名記者,拍攝過許多紀實風格的作品,如《十三宗》《獵張偵探》《千軍》等。 《一槍》、《征服》等等,都具有本世紀初犯罪紀錄片的粗獷。
例如,“偵探獵人張”。
我們不評價這部電影本身的質量,但毫無疑問,它展示了 2012 年的北京城市一面。
電線桿上的小廣告,繁忙街道上的伏擊和瓷器團夥,甚至為了逃避對小偷的懲罰而吞下刀片,以及人群在抓到小偷後向他發洩憤怒。
金馬獎之所以給予它最佳影片的榮譽,正是因為它能從這種粗獷的紀錄片風格中看到底層人民的活力和絕望中掙扎求生的氣息。
這是今年最低的現實。
或“千駿。 一槍。
影片選擇真人警察來飾演主角老余,是因為他想展現乙個普通警察在面對排雷時一次又一次想要逃跑的懦弱態度,以及在面臨生死危險之前多次留下遺言卻為了家人不得不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的苦澀。
其中乙個動作表明了他的恐懼,老魚被嚇得鞋子在拆除了一枚沒有危險的炸彈後被汗水覆蓋了。
沒有人天生就擁有英雄的血脈和奉獻精神,這就是走紀錄片路線所需要的角色。
但是“冰獵”呢?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在這個故事中,警線的所有人都成了完成任務的工具,而且他們不僅活著可言,說他們是紙人也不為過。
沒有人知道他們為什麼加入緝毒隊(除了臥底),為什麼願意為緝毒付出這麼多錢,他們的家庭是否因為毒販而毀了,毒販對他們有什麼影響等等,這些角色動機所刻畫的資訊在劇中是完全看不見的。 而藥品生產線,應該是厚實多彩的。
這樣一來,底層生命力的呈現就只存在於主線之外的少數片段中。
例如,Ami。 作為乙個急於改變命運的底層農民工,很容易讓觀眾對他產生共鳴。
尤其是在動物園裡。
出獄後,她面對老虎,在不斷的凝視中堅強起來,向黃宗偉報仇,展現了她渴望見到他、想報復他的複雜心理。
這種“非理性”的行為,也能引起觀眾的憐憫。
或者陪著酒女冰冰。
這也是乙個走投無路的小人物,她爬上了大龍,但兩人的感情還沒有開始,在逃跑的關鍵時刻被甩下了船,為了逃避**的追捕。
這種簡單粗暴的死亡方式。
反而能引起普通觀眾對“消耗品”的同情。
但。 這樣的片段在整部劇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佔據大部分戲份的黃宗偉為例,故事的原型就是“中華世紀毒梟”劉兆華,人們對他的印象是狂妄自大。
他有多囂張? 他學歷不高,但化學卻很厲害,23歲那年,他就自己製作了市場上沒有的純度極高的**。 多次改名,從警察的眼皮底下逃走,在別處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他也因為他的正義和勇敢而上了報紙。
我在電視上看到通緝令,上面有我的肖像,並告訴周圍的人這個人很像他。 被捕後,他還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稱自己是在“利用**給外國人開門”。
但只在劇集的前幾集就展現了黃宗偉的性格和主動性。
比如張頌文在劇中用了很多細節來體現這個角色囂張跋扈的一面,最明顯的就是他打響指。
成功騙過了警察,在走廊裡得意打了個響指。
我做了乙個**給毒販陳建昌的馬童嚐嚐,打了三個響指,對方立馬就想死。
為了脫身,他假裝給配方,打了個響指,實驗室立刻**。
但可惜的是,故事越往前發展,黃宗偉越是變得像個只能煉藥的工具,存在感越來越低。 直到最後,甚至可以說是為了降低智力。 什麼是現實主義? 活力?
它不存在。 那麼可以問,這樣的內容真的可以靠粗獷的風格來加分嗎? 僅僅因為我們喜歡某個品牌的醋並不意味著我們給餃子加分,無論它們是什麼餡料,對吧?
至少在先生這裡,這是做不到的。
態度決定下限《冰獵》今天正式收官,從資料來看,依舊保持著較高的熱度,即便是在新劇《別被我誘惑》的衝擊下,依然能保持貓眼熱度榜第二的位置。
豆瓣45的口碑對劇集沒有影響。
甚至超越了《漫漫長季》,進入了騰訊年度榜單的前十名。
而這也是先生最痛心的一點。 無論作品質量如何,只要有演員能扛起劇情和熱點話題,就一定會爆火,賺錢,有慶宴。 但回頭看。
其實這部劇最讓人費解的一點是,為什麼拍得這麼差?
是演員的問題嗎?
當然不是,張頌文的表演還是超標的,其他人,哪怕和姚安娜的演技一樣直率,但如果放遠放在國產仙俠劇裡,也不會覺得乙個演員能毀一部戲。
那麼是導演的能力嗎?
似乎不是真的,即使高群書這些年的作品不盡如人意,他也拍過《風》《東京審判》這樣的好片,也曾一手打造出《征服》《*十三宗》等好劇,後者甚至和《冰獵》的題材差不多。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看完大結局,Sir不禁有了個心痛的理論,那就是——全體船員的態度。 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後期編輯甚至不了解節目的故事情節。 比如黃宗偉假死逃亡兩年後,在阿生的介紹下認識了阿東,去山越熬藥。 **掌握了他的行蹤,準備制定逮捕他的計畫,在會議上,領導問:“小趙去哪兒了”,同事回答說他去生孩子了。 很快鏡頭就轉移到了黃忠偉在山岳吸毒的場景,字幕表明這是兩年後的事了。
但當他回到中國時,他發現趙幼男還懷孕了,就連那個肚子都像枕頭一樣突兀。
孩子怎麼可能懷孕兩年還懷孕。 更離譜的是,又過了兩年,阿美出獄,說自己三年前遇到了乙個俠義戰士。 但事實上,兩年後,至少四年。
但任何乙個聽一句話看畫面的導演,都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 除了剪裁之外呢? 還有道具組的隨意性。 一手能拿出六百萬存款的毒販,只能抱著大哥,但趙幼楠和伴遊女卻能拿著8000多部摩托羅拉的翻蓋手機。 趙幼楠還沒拿出翻蓋手機,就剛剛潛入毒販窩點,冒著用敵人手機定位位置的風險。
翻蓋手機是怎麼來的,不交代就算了,如果有手機,之前為什麼要用座機舉報?
這些方面都反映出,這要麼是粗製濫造,要麼是粗心大意,導致了那麼多bug,播出後連修改都沒有。如果像前面提到的,只是劇本問題,我們仍然可以認為這是乙個聰明女人的困難和不可避免的結果,但如果一部劇從剪輯到道具,甚至燈光都有嚴重的錯誤,那麼只能認為這是整個劇組,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拍攝這部劇。 先生不只是說說而已。 其實,如果仔細看高群書的敘述,就能看出一些線索。 在微博上,高群樹提到了從節目成立到開拍的過程。 劇本的第一版花了兩三年時間寫,但並不滿意,後來找了個記者寫劇本,但記者寫不出警察台詞,就找了個年輕的導演來寫警察台詞。
但當我把它展示給投資者時,我得到的反饋是劇本不夠好。
儘管如此,考慮到成本,我還是沒有繼續更換編劇和修改劇本。
合理嗎? 比起4000萬的投資,就算是超低成本,也要花1000萬,這小小的編劇費佔了多少? 甚至每個人都認為你的劇本有問題,那麼為什麼不先把劇本弄好,然後考慮開始拍攝呢? 更離譜。 張頌文加盟後,導演又把劇本看了一遍,原因是“對不起頌文”。
如果別人要拍,這樣的劇本配得上別人嗎? 對此只有乙個解釋:也許從一開始,劇組就不在乎劇本的好壞。 他們從沒想過這部劇會大受歡迎。 也許初衷只是像往常一樣完成乙個隨機專案。 當然,這麼說有點令人不寒而慄,但毫無疑問雖然作品創作者的態度不能決定它的上限,但它可以決定它的下限。 就拿年初的首部熱播劇《花》來說吧。 即使你不再喜歡它,認為它在懸浮,你也不會覺得它離譜,而且它的下限極高。 為什麼? 且不說拍戲時的奉獻故事,只是說《花兒》播出後,王家衛還是調整了劇集的色彩,修改了乙個版本,可見至少他對自己的作品很認真,很在乎。
乙個認真的人做的東西還不錯。 那麼“冰獵”呢? 明明各種bug都飛天飛了,但一方面高群樹發了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就要用新演員了,就是為了看看能不能火起來。
似乎想說,該系列的受歡迎程度是他自己的功勞。
另一方面,這個IP也受到了眾多投資人的青睞,電影版的《冰獵》也準備上線。
彷彿每個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也是今年的熱門劇。 兩者之間的對比是鮮明的。
話雖如此,很多人可能不明白,這只是一部“爛劇”,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精力去談論它呢?
沒錯,簡單地抱怨很容易。
但是在抱怨之後。
我們拭目以待,接下來的張頌文還會透支嗎? 下一部爛劇還會出圈嗎?
先生不願意這樣做。
所以與其說是吐口水,不如說是吐口水很遺憾
我們看到一副好牌被打破,我們也看到我們的聲譽因我們自己的原因而被消耗的結果。
更可惜。
身處其中的人仍然不知道。
畢竟,並非所有事物都可以由它們是否“爆炸”來定義。
工作就是這樣。 創作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