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具有多個方向的複製和分化能力,能夠分化成體內幾乎所有的細胞型別,包括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和上皮細胞。 近年來,幹細胞移植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干預中顯示出有前途的應用。 特別是在神經性疼痛的干預中,幹細胞的潛力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
幹細胞干預神經性疼痛的六種機制
定向遷移和歸位效應:幹細胞可以識別受損的神經組織和疼痛感受器通路並定向遷移,並在精確定位後發揮其生物活性功能,這一過程被生動地稱為“歸位”效應。
細胞分化和再生一旦成功歸巢在病變部位,幹細胞就能夠分化成特定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能夠取代受損的神經細胞,從而實現神經系統的直接修復和重建。
神經營養因子釋放幹細胞可以持續分泌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神經營養因子,如GDNF、NT-3、BFGF和NRG-1,有助於維持和恢復受損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存活,促進其功能修復,從而有效緩解神經性疼痛症狀。
抗炎和免疫調節機制:移植幹細胞抑制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過度活化,減少炎症介質IL-1和IL-17的釋放,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達。 同時,幹細胞還可以降低inos的活性,降低整個神經周圍的炎症反應,進一步改善神經性疼痛狀況。
抗氧化防禦機制:體內的幹細胞可以減少脊髓後角中活性氧(ROS)的產生,對氧化應激做出反應,從而減少ROS在神經組織中積累造成的損害,從而降低神經性疼痛的程度。
微血管生成和改善血流:幹細胞還可以促進區域性毛細血管的增殖,增加毛細血管密度,從而改善受損部位的微迴圈和血液流動,有助於緩解因缺血和缺氧引起的疼痛和感覺異常,如熱痛過敏。
在一項多疾病臨床研究中,對 58 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施用幹細胞**。 這些病例分別包括 20 例脊髓損傷患者、13 例腦卒中患者、11 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以及 7 例周圍神經損傷和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
干預後結果顯示,患者血液檢查指標發生變化: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數量與干預前相比呈上公升趨勢; 同時,肝腎功能相關指標也有所改善,但各項指標均保持在正常生理水平。
此外,在免疫功能監測方面,未觀察到異常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腦脊液樣本中的白細胞和紅細胞計數在干預後增加,被認為有利於受損神經組織的恢復和修復。 在安全性方面,這種情況的發生是有限的,只有少數患者出現過短暫的頭痛或發燒症狀,這兩種副作用都可以在短期內自發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