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經過兩年的血腥戰爭,太平天國終於從廣西橫掃到江蘇,在天京站穩了腳跟。
京京建都後,洪秀全、楊秀清為北伐做了戰略部署,派林鳳翔、李開芳率領兩萬太平軍北伐,以期一舉推翻清朝。 北方是清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將領眾多,太平軍的兩萬大軍為何敢北上?
北伐並不是乙個倉促的決定。
太平軍攻克南京、鎮江、揚州三座城市後,迅速控制了各城周圍的有利地形,形成堅固的防禦工事,抵抗和挫敗了入侵的清軍的反擊。 當時兵力十萬左右,與清軍在江南、江北兩個營相比,兵力顯得過分。 如果長期坐鎮金陵,不利用過剩的水陸力量進行戰略運動和發展,就會造成兵力的浪費。
太平天國的根本目標是推翻清朝,但全國各省仍處於清廷的統治之下,咸豐帝坐鎮京城,繼續調兵圍攻三城,太平天國並沒有走出危機。 因此,對於洪秀全和楊秀清來說,三城的被動防禦不僅沒能推翻清朝,反而導致了危機的加劇。 乘勢而上,採取戰略主動,開闢領土,向北遠征清廷,是乙個合理的戰略選擇。 而且,清軍的主要兵力來源在北方,只有將部隊分成北伐,在外線開闢戰場,才能遏制北方的清軍南下,減輕對天京的軍事壓力。 因此,北伐和西征的決定並不是乙個倉促的決定。
而且,太平軍以南京為根據地,雖然如火如荼,但其在南京的政權並不穩定,同時清廷包圍天京,新政權的建立迫切需要首先穩定南京。 為此,太平軍大張旗鼓的北伐可以刺激清廷的心臟地帶,迫使清廷縮小對天京的包圍,擾亂清軍的部署,然後趁機集中力量在南方打敗清軍,減少清廷對太平天國南部根據地的威脅, 為鞏固南京根據地創造良好局面,為太平天國下一步奠定基礎。
而且,太平天國的領導也非常重視北伐,當時太平軍號稱有百萬,但實際上能夠戰鬥的步兵只有十多萬,而兩萬北伐軍已經是洪陽兩人能夠部署的最大兵力了。
北方遠征軍的優勢。
北伐軍雖然不足,但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兩萬太平軍的統帥林鳳翔和李開芳,都是太平軍的兇猛將領,他們的士兵也是從廣西一路戰鬥到天京的廣西老兵。
而清軍的八旗和青營在太平軍的士兵手下被打敗,贏了更多,太平軍也有一種鄙視感,以為能少贏多,彷彿置身於無人區。
太平軍的自信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時,拖著家人、老弱病殘的有2萬多人,能打的有3000人左右,清軍圍攻9000多人。 太平軍到達香州縣中平時,隊伍擴大到30000多人,能打仗的人有5000多人,清軍增加到16000多人。 駐紮在永安府的太平軍有37000多人,能打仗的人7000多人,投入的清軍46000餘人。 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裸體地攻擊敵人,把清朝官兵打得”半顆心“,”如見鷹麻雀“,”面對賊北奔”。 清軍統帥周天覺說,對付太平軍,“我惋惜山難,惋惜岳家軍難,但我不是這個意思。 因此,太平軍對自己的戰鬥力非常有信心。
太平軍的信心也來自其最好的裝備。 太平軍占領南京後,一流軍商紛紛前來,爭相將軍火運到太平軍管轄區,天京一度成為軍火中心。 一時間,北伐軍的火器裝備率甚至超過了清軍的一般水平。 再加上太平軍強大的白刃戰力,自然讓它如虎。
太平軍北伐雖然有各種有利條件,但太平天國高層領導仍將北伐視為有限的戰略機動和有限的試探性攻勢。 北伐軍深入清朝朝廷的核心,如果能夠勝利進軍,甚至最終攻占北京,那麼京廷就可以“坐以待斃”,成功推翻清朝廷。 如果北伐軍最後失敗了,雖然最後會損失兵力,但這種誘惑也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牽制大量的清軍,對穩定天京也有很大的好處。 但無論如何,太平軍對形勢的評估也過於樂觀。
雖然北伐軍在北伐宣誓後也取得了連續的戰鬥勝利,但其戰略上的缺點已經注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