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國著名探險家高登毅赴挪威參加乙個活動,期間有人送給他一本名為《北極以南》的書。
一本普通的書並沒有引起他的太多關注,但他無意中發現中國已經簽訂了多年的條約,於是他拿著這本書去找**,沒想到真的為我國撿到了“大洩密”。
這個條約到底簽署了什麼? 我的國家撿到了“便宜”是什麼意思? 我們當時為什麼要簽署這些協議?
跟隨並一起走進《斯瓦爾巴條約》。
北極困境
北極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無主之地”之一,其寒冷的氣候使人類難以在這裡生存。
然而,北極的冰雪之下,卻蘊藏著大量的資源,它不僅是人們眼中的極寒之地,更是資源豐富的“沃土”。
北極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巨大的煤炭資源使許多國家嚮往北極,而南極和北極作為地球的兩極,對研究整個地球的發展和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們也開始投身於南極和北極的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在南極科學研究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南極成功建立了中國科研站。
這也得益於中國在1959年簽署的《南極條約》,與北極相比,南極被注意到較晚,協議規定南極為科研區,各國科學家可以自由進行科學考察,但中國在北極的科研工作卻沒有取得進展。
北極地區長期被美國、蘇聯等大國瓜分,當時中國國力不強,全世界不願意與中國分享利益,導致我們在北極的科研工作滯後。
為了能夠在北極進行科學考察,我國曾試圖向邊境國家借用土地,但沒有成功,前途受阻,無能為力。
在該國為此感到苦惱的時候,條約的發現直接解決了該國目前的困境。
1991年,中國著名探險家高登毅應邀到挪威卑爾根大學參加相關活動,在此之前,高登毅先生曾前往世界各國參加各種活動,這次挪威之行對他來說只是一次普通的活動,他沒想到自己會有如此巨大的發現。
當他參加活動時,有人給了他一本《北極以南》,他在活動間隙翻閱了這本書,卻發現裡面有中國的名字。
它說中國曾經簽署過 1925 年的斯瓦爾巴條約。
要知道,過去簽署這個條約的國家在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享有巨大的利益,而我們的北極事業現在受阻了,一旦中國成為年度協約國,這將為我們在北極進行科學研究掃清道路。
高登義把這個訊息帶回國內後,立刻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郭基也派了專人去查這段歷史,果然,他發現中國當年確實簽了《斯瓦巴爾條約》。
1925年,法國邀請我們簽署協議,但北洋**不願意這樣做。
協議是關於探索北極的,當時整個中國還處於動盪之中,國內軍閥眾多,更別說探索北極了,所以沒有這個想法。
但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探索未知的地方確實是國家的需要,所以段祁瑞作為談判代表,並不想簽合同,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無用的協議。
然而,法國的態度很強硬,北洋**不敢得罪法國,認為簽署協議沒有效果,於是簽訂了《斯瓦爾巴條約》,成為第51個條約國。
這些條約的意義在於,我們承認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簽署國也對斯瓦爾巴群島擁有直接勘探權。
北洋**以為這只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所以沒有公開,所以外界並不知道北洋**曾經簽署過這樣的條約。
北洋**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後來被各種勢力推翻。
關於這個協議的資訊也在戰爭中丟失了,北極條約被隱藏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中,直到66年後,乙個中國人在一本書中發現了這個協議的存在。
高登毅將這個訊息傳回國內後,在國內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尤其是有關部門對領導和科研人員更是興奮不已。
在確認了中國簽署《斯瓦爾巴條約》的事實後,我們立即與同樣承認中國合法性的挪威**取得了聯絡,我們終於有機會在北極建立自己的科研站。
在談論這個問題的同時,還有乙個問題,斯瓦爾巴條約的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 為什麼這麼多年後的今天它如此有用?
斯瓦爾巴條約
說到神秘的斯瓦爾巴條約,我們不得不提到乙個人,荷蘭探險家巴倫支。
巴倫支於 1596 年 6 月偶然抵達,並準備向荷蘭報告該地區,認為斯瓦爾巴群島在地理上很重要,他的任務是為荷蘭人開闢領土。
然而,在他回程**時,發生了事故,他沒能活著到達荷蘭,荷蘭也錯過了對該地區享有主權的機會。
此後,來自英國、芬蘭等國家的探險家也紛紛來到這裡,隨著眾多探險家的深入調查,他們在這裡發現了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礦產資源。
每個人都想要乙個資源豐富的地區,西方列強和國家之間為了獲得這片土地而發生了許多衝突甚至武裝衝突。
但大家繼續爭吵打架就解決不了,於是大家召開了“斯瓦爾巴資源分配大會”。
第一次會議只有18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會議有33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會議中國被迫加入。
雖然我們不知道讓中國這個不能被打敗的國家加入有什麼意義,但我們不敢違背外國人的意願,所以我們不得不簽署協議。
在簽署協議的51個國家中,自然有國家想壟斷土地,而其他國家卻不贊成。 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挪威贏得了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
挪威雖然獲得了主權,但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實力,也明白其他國家也想在這裡分一杯羹,北極地區牽涉到的國家利益太多了,他們無法獨家獲得這裡的資源。
所以挪威做了乙個“恩惠”,即他們對斯瓦爾巴群島擁有主權,但條約的51有權開發斯瓦爾巴群島。
然而,在那之後,我國似乎已經忘記了這個協議,當時國家進入了北伐戰爭,軍閥對抗,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就這樣,被拖延了20多年,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國家已經解放了,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放鬆警惕,當時新中國面對著世界西方國家的封鎖,周圍有很多國家,而逃到台灣的老蔣, 沒有放棄大陸的心思。我們內部和外部都感到非常困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越南自衛戰爭、自衛戰爭以及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衝突。
當時,我們有能力在北極建立自己的研究站,但不幸的是,當時北極的陸地部分幾乎被分割,我們找不到建立研究站的地方。
國家嘗試了許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直到發現斯瓦爾巴條約,我們的迫切需求才得到緩解。
其實,關於1925年中國簽訂的條約,真的能為新中國工作嗎? 畢竟,簽署協議的是北洋**。
這一點毋庸置疑,不爭的事實是,無論中國政權如何更迭,他們代表中國簽署的協議始終由中國簽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向外界明確表示,我們不會承認我們之前簽署的所有“失去權力、羞辱國家”的條約,而我們仍然會承認其他一些公正的條約,中國的態度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朝簽訂了大量不平等協議,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中國害怕強大的外國勢力,承認這些不平等協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國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卻沒有得到作為勝利國應有的權力,甚至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這些屈辱的行為使國內有識之士十分不滿,他們上街示威反對外國對中國的壓迫。
中國的努力
西方列強雖然看不起中國,但認為他們仍然需要繼續從中國中受益,所以他們拖著我們簽署了《斯瓦爾巴條約》。
這個條約不是不平等的條約,西方國家的這一舉動既有安慰我國的意圖,也有自身利益。
當時英美兩國勾結,兩國實力比較強大,法國要想對付他們,就需要為自己找盟友,雖然我們實力不強,但我們也是東亞大國。
而且,當時協議基本上都是歐洲國家簽署的,亞洲國家只有日本,如果中國不參與,日本就會成為唯一簽署協議的亞洲國家,這種情況顯然不願意被西方國家看到。
在明確了我們的權益之後,中國科研人員終於能夠順利前往北極進行調查,收集到大量有關北極的資訊,同時,中國在北極的科研站也在緊張的準備中。
其實,黃河站的建設並不簡單,雖然整個黃河站的面積只有500萬平方公尺,但這是北極,每一塊磚瓦都不是容易買到的。
勤勞的中國人總會有自己的方法,我們在這裡辛辛苦苦,終於建立了中國第乙個北極科考站。
其實,既然我們在南極建立了科考站,而南極和北極都被冰川覆蓋,而且兩地的氣候似乎很相似,我們為什麼要執著於北極科考站呢?
事實上,建立科研站的目的是觀察世界各地的大氣、海洋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為中國及時應對環境變化提供資料和方法。
南極和北極的地理位置不同,北極的冰川與南極的冰川不同,還有北冰洋等地區的存在,亟待中國研究。
在某種程度上,科研能力可以代表國力,美國能夠迅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僅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才脫穎而出。
其實美國的歷史並不長,但卻能夠在世界上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霸主。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重視科研人員,才使美國的科研能力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全國都走在了科研的前列。
中國早就認識到,科學技術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當然,科研的發展不能侷限於國家,更要放眼全世界,北極是中國科研的必由之路。
雖然在科研站成立之前,我們經常被堵在一邊,但中國科研人員從未放棄希望,似乎命運也站在我們這一邊。
北極科考站的建立,讓我國在北極建立了黃河站,也獲得了大量的資源,保障了我國科研人員的工作。
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無數中國人辛勤耕耘的結晶,國家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是無數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國在北極的科研站也從乙個無人關心的小站成長起來,依靠科研人員在北極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觀察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