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說宋太宗之死,太子趙恆登基受阻,李太后率領的一夥人想要發動政變,卻被陸端輕易瓦解,你覺得奇怪嗎?
一般來說,皇權發動的政變是國王的勝利者,失敗是罪魁禍首,這種風險是巨大的,一旦出現政變的想法,就不能輕易反抗。 因此,政變的原因尤為重要,其中大部分是為了贏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
回到李太后發動的政變,李太后只覺得趙恆年輕,大哥趙元佐更適合當皇帝。 太后要換皇上,平時也想改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但趙恆和趙元佐都不是李太后的親生兒子,這種換不換的差別並不大。
再說了,李太后的哥哥李紀龍,他當時已經是禁軍的統帥了,不管是誰登基,作為太后的哥哥,他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趙元佐又不是他妹妹的血脈,沒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
再看看太監王堅,他已經侍奉了太祖和太宗,地位已經觸手可及,就算加上新皇帝的功勞,也沒有晉公升的餘地。
李長陵副總理,他可能正在爭奪總理之位,但當時陸端總理已經六十多歲了,李長陵等著,他遲早可以公升職,這個時候沒必要冒險突襲家人。
總的來說,更換已經冊封2年的太子,風險很大,好處不大。
我們來看看李太后是怎麼說的,“宮車開過,嗣長,舜也”,她的意思是太宗走了,新皇帝應該選乙個老一點,這比較常見。 沒錯,這是司空見慣的。
而要想明台李太后的想法,不能只看那個時候,你要往前看,看看北宋初年之前,是風雲變幻的五代十國。 李太后等人都是五朝十國出身,思想一舉都深受影響。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最長的是後梁的16年,這些人仍然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影響之下。 他們很清楚他們的太祖趙匡胤是怎麼上台的,陳喬的叛變,還有黃袍,他們擔心整個宋朝的安危,他們害怕經歷另一次更朝。
現在我們以為皇帝死了,太子登基是正常的,但那個時候,太子還沒有成功登基一百年。 那個時代的教訓是,如果要把權力移交給老年人,最好有帶兵打仗的經驗。
最典型的是後梁太祖朱溫,朱溫病重後,他最擔心的是,如果他死了,他的兒子們太小了,沒有行軍和戰鬥的經驗,絕對不是敵軍的對手,所以他想出了將皇位傳給養子的想法。 只不過自己親生兒子不服氣,殺了養子,但最終,侯良果然被兒子打敗了。
了解了那個時代的政治背景,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李太后為什麼要團結眾人來換皇帝,從他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為了北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