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年 6 月 28 日,有爭議的《凡爾賽條約》發布。
法國元帥福煦曾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
為什麼福煦稱凡爾賽條約為20年停戰?
這一切都始於巴黎和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來自27個國家的1000多名代表聚集在法國凡爾賽宮。
凡爾 賽。 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如何與德國打交道和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設。
大會最初由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和日本五大強國主持。
然而,日本只關心其在亞洲的利益。
義大利非常關心歐洲事務,但沒有人認真對待他,因為它對戰爭的貢獻微乎其微。
因此,《巴黎和約》所有問題的最終決策者,其實是美國的三巨頭**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首相克列孟梭。
巴黎和會“三巨頭”和義大利總理奧蘭多(前排左一)。
1919年1月18日,會議第一天,法國龐加萊以開幕致辭為契機,發表了長篇演講。 他以勝利者的口吻嘲笑德國,說德國“生於不公正,應該恥辱地死去”。
在演講的最後,龐加萊還提出了制裁戰爭肇事者和肢解德國的基本計畫。
對此,美國**威爾遜對此置若罔聞。
他提出了自己的14點計畫,主張先討論國際聯盟,再討論與德國的和平條約。
威爾遜的十四點計畫,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海上航行自由,人民自決,國際聯盟的建立,軍備的削減,經濟壁壘的消除以及沒有秘密外交。
說白了,美國已經不滿足於做歐洲的小弟弟了,希望依託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國際聯盟干預世界局勢,進而取代英法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然而,很明顯,已經死了但並不僵硬的英國和法國不能坐視美國上台。
因此,老練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建議首先討論德國殖民地的瓜分問題,然後再討論其他問題,理由是國際聯盟條約的複雜性和繁瑣性。
我說前門樓,你說髖骨,三巨頭根本沒有談過一件事,會議剛剛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就在三巨頭爭論不休的同時,義大利總理奧蘭多積極發言。
奧蘭多對懲罰德國不感興趣,他想要福姆港,該港最初是奧匈帝國的領土。
因此,奧蘭多希望擱置其他問題,優先考慮義大利的要求。
論實力,義大利在美英法面前只能算是二流國家,除了在戰爭初期踩了兩艘船之外,參戰後也沒發揮多大作用。
所以,三巨頭直接無視奧蘭多:你怎麼這麼瞎,難道你沒看到我們在討論如何對付德國嗎? 讓開,玩吧。
當奧蘭多看到他被忽視時,他很生氣。
看不起我,不是嗎? 我不玩了!
但從奧蘭多關上大門到憤怒回家的那一刻起,沒有人阻止他從頭到尾。
更尷尬的是,奧蘭多回國後,義大利議會認為他回來是徒勞的,要求他回去繼續開會。 不要在沒有一些好處的情況下回來。
無奈之下,奧蘭多別無選擇,只能回到會議現場,繼續被忽視。
在奧蘭多退出和會的第二天,日本代表牧野信明男爵不失時機地突然發表宣告,堅持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移交給日本。
如果三巨頭不同意,日本也將退出和會。
威爾遜的14點計畫中的第一點是“反對秘密條約”。
但考慮到義大利已經撤軍,如果日本撤軍,那是不可能的。 威爾遜信守諾言,轉而支援日本的要求。
英國和法國長期以來一直與日本簽訂秘密條約。
於是在4月30日,三巨頭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都轉讓給日本。
訊息傳到中國後,愛國學生紛紛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著名的“五四”運動爆發。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中國代表團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
回到三巨頭。
威爾遜對世界霸權的追求遭到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的反對。
他們三個人吵得很厲害,威爾遜氣得身心疲憊,說:“我只是在對付兩個惡棍。
然而,英法罵完美國後,很快就又對對方懷有敵意。 兩者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突然發現沙皇俄國變成了蘇俄,奧匈帝國崩潰了,德國也被打敗了。 現在歐洲只剩下乙個大國,那就是法國。
這個問題在法國也被發現。
突然間,法國人認為拿破崙時代的輝煌又回來了。
為了維護這種榮耀,克列孟梭主張德國永遠不要翻身而死!
電影《我的1919》中的克列孟梭。
如何?
首先,法國不僅想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求將邊界向東移至萊茵河線,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各省合併為獨立的萊茵河國家;
其次,法國要求從德國東部、奧匈帝國北部和西部**中劃出一塊土地,以建立乙個包括波茲南和但澤在內的波蘭。 然後用波蘭的手來制衡德國;
第三,法國要求德國必須賠償戰爭損失6000億至8000億金馬克;
第四,法國要求徹底摧毀德國的軍事機器。
如果德國在法國的要求下受到懲罰,德國將不復存在,並將恢復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支離破碎的形式。
英國不希望看到法國佔據主導地位。
所以當克列孟梭說完後,勞埃德·喬治立即跳出來反對。
克列孟梭被稱為“法國之虎”,脾氣暴躁。
當眾與勞埃德·喬治對峙,大發雷霆,說要和勞埃德·喬治決鬥!
在西方決鬥。 威爾遜看出了這已經變成了什麼樣的系統,並迅速將兩人分開。 他還說,克列孟梭的要求確實太多了,應該得到適當的承認。
事實上,英美兩國也想削弱德國的力量,但他們與德國沒有邊界。
因此,英美只想削弱德國海軍,對削弱陸軍不感興趣。
至於肢解德國和支撐波蘭,威爾遜的態度與勞埃德·喬治相同。
他支援波蘭獨立,並適當懲罰了德國。 但是,根據克列孟梭的藍圖,人們並不想建立乙個新的波蘭。
因為美國也不想看到法國佔據主導地位。
看到英美聯手,克列孟梭別無選擇,只能放棄建立萊茵河國家的請求。
但作為交換,德國的薩爾礦山將移交給法國。
在克列孟梭看來,德國占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近50年,從法國獲得了很多好處。 現在問薩爾自己只是積攢利息,沒什麼不對的。
但威爾遜對法國的這一新要求非常惱火,他不耐煩地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薩爾問題。 你說的那個薩爾在**?
看到威爾遜偏袒德國,克列孟梭給他看了地圖:薩爾在這裡,你必須把它給我。
無形中,爭吵的雙方從克列孟梭PK勞埃德·喬治變成了克列孟梭PK威爾遜。
勞埃德·喬治見狀,又跳了出來玩了這一輪。
最後,經過一番談判和妥協,三方各自做出了讓步:薩爾州地區可以由法國人統治15年,之後當地公民將決定是加入法國還是返回德國。
波蘭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英美法支援波蘭獨立並獲得了進入波羅的海的通道。
然而,但澤將由國際聯盟管理,被稱為但澤自由城。
在討論領土問題之後,下一步是討論戰爭賠償問題。
法國要求德國至少6000億金馬克的賠償顯然是不現實的。
即使德國被賣掉,也無法以這個價格出售。
後來,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的決定,德國的賠款減少到1320億馬克,約合330億美元。
對於具體的分配,勞埃德·喬治希望法國拿走50%,英國拿走30%。
克列孟梭說:我們法國損失最大,我們應得的58%,而且一分錢都不少!
因為8%的分配問題,勞埃德·喬治和克列孟梭又吵了起來。
乙個滿目瘡痍的法國。
最後,是威爾遜站出來說:我們不要美國的一分錢。 法國得到56%,英國得到28%,你們都犧牲了一點,讓其他國家也受益。
這平息了爭吵。
此外,法國還提出擁有一支德國公海艦隊。
這一次,它刺激了英國人敏感的神經。
海權是英國無法觸及的底線,所以勞合·喬治堅決拒絕。
由於法國無意成為海洋霸主,因此此事沒有得到解決。
德國代表團。
1919年5月,經過長時間的爭吵,巴黎和會終於達成了草案。
5月7日,在凡爾賽宮的房間裡,一臉嚴肅的克列孟梭將和平條約草案交給了德國代表團。
他以勝利者的身份對德國代表團說:“先生們,你們向我們請求和平,這就是我們願意給你們的和平。 ”
德國外交部長布魯克多夫在仔細閱讀和平條約後幾乎氣喘吁吁。
根據和平條約的條款,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 德國萊茵河以西地區被協約國占領15年,德軍不得在東西岸50公里範圍內進行防禦。
除此之外,德國還必須交出其所有海外殖民地。
其中,非洲的殖民地被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瓜分。
太平洋的殖民地被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瓜分。
更嚴厲的是軍事限制。
德軍只能保留7個師,總人數不能超過10萬人,不允許有坦克、重炮。 甚至沒有重機槍。
海軍不能超過 150,000人,不允許擁有潛艇。
此外,德國無法組織空軍。
禁止匯入或匯出**。 請勿生產或儲存化學品**。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還應該廢除義務兵役制。
此一完成,世界第一的德國陸軍和世界第二大的德國海軍直接跌落到不入流的水平。 別說英國和法國了,連波蘭都能踩到。
如此苛刻的和平條約,布魯克多夫自然不敢簽字。 他別無選擇,只能向中國報告,要求修改和平條約。
但三巨頭明確表示,沒有必要修改,無論是簽署還是繼續戰爭!
當德國人得知和平條約的條款時,憤怒和羞辱迅速在德國境內蔓延。
1919年,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召開了巴黎和會。
迫於壓力,德國總理謝德曼辭職。
德國海軍也通過擊沉自己的船隻來表達對和平條約的不滿。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為總理的新德國**成立。
隨後,陸軍總司令興登堡表示,德國人再也負擔不起戰鬥了。
6 月 23 日,陷入兩難境地的德國**將問題拋給了德國國會大廈。
最終,德國議會以237票贊成、138票反對,選擇了讓步。
1919 年 6 月 28 日,德國代表在巴黎凡爾賽宮簽署了《凡爾賽條約》。
訊息傳開後,福煦元帥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擔憂。
福煦。 他認為《凡爾賽條約》是自相矛盾的產物。
並預言“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
顯然,福煦的語言是準確的。
你知道,儘管德國在戰爭後期已經耗盡了彈藥。 但德國人並沒有在戰場上被徹底擊敗。 在簽署停戰協定之前,德國軍隊仍駐紮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
換句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仍然是一頭野獸。
對付這只野獸,或者不要招惹他。 或者去死,讓他沒有能力報仇。
1923 年,一名法國士兵將德國退伍軍人趕入魯爾區。
而《凡爾賽條約》最大的錯誤,就是英美在抨擊德國的同時,為了所謂的歐洲大陸均勢,並沒有傷害德國的基本板塊。
德國既沒有民主轉型,也沒有分治占領,更不用說清算那些對戰爭負有責任的人了。
這種懲罰還不夠傷人,不夠羞辱,只會讓德國人感到不服氣,然後整天都在想著報復和羞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事後看來,《凡爾賽條約》雖然保留了德國的基本原則,但徹底摧毀了中歐和東南歐的力量。 結果,德國在 30 年代的戰略態勢比 1914 年要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
這也是納粹德國在希特拉上台後敢於一步步冒險的最大依靠。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