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下旬以來,南韓醫學界強烈反對醫學院擴軍計畫,大量醫生辭職,引發醫療危機。 在外界看來,對於以拯救生命和幫助傷員為職業的醫生來說,僅僅因為他們反對以集體辭職這種極端方式進行戰鬥的職業擴張,這似乎是違背基本職業道德的。然而,幕後暴露的深刻矛盾遠非“改革者與既得利益者”那麼簡單,很難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來解讀。 醫療問題事關國民經濟和民生,南韓醫療體系的困難反映了國家發展和治理問題,對當今世界各國都具有普遍的警示意義。
從社會角度來看,南韓醫生人數的爭奪戰反映了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時代問題。 南韓醫生短缺嗎? 這已經成為南韓的“薛丁格的貓”問題。 南韓**和醫學界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 到2035年,南韓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比現在增加70人,相應的住院天數和門診天數將分別增加醫生短缺50,000人。 但這種說法似乎忽略了出生率下降的現實。 根據南韓發布的最新資料**,擁有5000多萬人口的南韓,2023年新生兒將僅剩23萬,出生率是全球最低的,未來持續下降的趨勢難以扭轉。 根據南韓醫生協會的一項研究,隨著人口的持續減少,預計從2027年開始,南韓將出現醫生供過於求的情況,到2035年將出現7,043名醫生的過剩。
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是當前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發展挑戰,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是相互影響的。 從長遠來看,在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的前景下,經濟活力的下降和醫療保險資源的枯竭,可能是醫療和政黨面臨的共同敵人。
從經濟角度來看,南韓的醫療保健體系過於市場化,導致供應稀缺導致的錯配。 南韓醫學界很清楚,醫生豐厚的薪水和高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經濟學的“稀缺性”。 南韓醫療體系的特點是90%以上的醫療機構是民營的,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公立醫療機構比例一般在50%以上。 在公共醫療體系下,醫生希望更多的同行分擔工作壓力,而不必擔心醫生的擴張對他們的工作和基本收入的影響。 然而,在以市場化競爭為主導的民營體系中,醫生們自然不願意看到新的競爭者為了維持高收入而分享“蛋糕”。 南韓醫生的平均年薪高達19萬美元,醫學院每年只招收3000多人,是最具競爭力的專業之一。 正是這種壟斷地位的稀缺性,使得一大批醫生即使面臨失去行醫執照和處罰的威脅,也會毫不猶豫地訴諸集體辭職**,以保護自己的既得權利。
這種過度市場化的環境,迫使南韓人一邊享受著高水平醫療條件,一邊接受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很難同時做到公平和效率。 在市場化資源配置下,南韓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首爾、京畿道、仁川等首都地區,與一些偏遠地區存在明顯差距。 此外,不同科室的醫生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兒科、婦產科、急診科、外科等醫保報銷率高的基層醫學專業醫生收入相對有限,而自費專案多的**科室、眼科、整形外科醫生收入高,成為年輕醫生蜂擁而至的科室,也是醫院的主要盈利主體。 因此,南韓整形外科醫生的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幾乎翻了一番,醫生人數增加了約40人,而與人們的生命和健康直接相關的兒科、婦產科和外科則面臨著“醫療短缺”。
從政治角度來看,人民成為醫療和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暴露了“選票政治”的兩極分化和民粹主義。 隨著4月南韓國會選舉的臨近,尹錫悅的保守派勢力處於令人擔憂的境地,他們正在考慮在選舉季節推進醫療改革的問題,帶有明顯的政治考慮。 畢竟擴大醫學生招生是為數不多的受到民眾好評的政策之一,所以尹熙月有民心支援,而這一次他格外強硬,想要啃掉這塊在前幾屆無奈的“硬骨頭”來助推選舉。 醫學界的強烈抵制也出乎意料,進一步暴露了南韓社會矛盾的尖銳性。
近年來,南韓最保守、最進步的派系相互尖銳對立,政治鬥爭不斷,為了贏得選票,他們不惜利用社會焦點議題製造陣營對抗和群體矛盾。 在“敵我無敵”的政治邏輯驅使下,一些本可以通過談判和妥協解決的問題被無限期地擺在桌面上,導致矛盾激化,各方不惜採取絕食甚至訴諸暴力等極端手段來達到目的。 這種政治兩極分化和民粹主義在西方政治中越發突出,正在蠶食人民的權益。 南韓醫療和政治政府之間的矛盾,以犧牲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為代價,將患者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對此,南韓需要超越黨派之爭,成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矛盾的潤滑劑,而不是自己扮演政治對抗的先鋒。
南韓醫療危機的延長給世界上許多國家敲響了警鐘。 它以南韓為例,警告各國在改革和完善醫療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兼顧公平和效率。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