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基於矽基晶元的商業模式,雲計算產業**的下滑趨勢,其實遠非廣義上摩爾定律所限制的範圍,即每18-24個月下降50%。
究其原因,筆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可謂複雜。
不過,阿里雲此次吹響的降價號角,看似掀起了新一輪行業最佳戰,但實際上,它可能不僅擴大了自身的業務規模,也為行業追求最佳發展正規化做出了新的努力。
這與其說是雲廠商之間的扼殺,不如說是公有雲和私有雲之間的宣戰。
作者按。 在明確了“AI驅動+公有雲優先”戰略後,2月的最後一天,阿里雲吹響了攻擊的號角。 官宣史上最大降價,覆蓋核心產品線,平均降幅20%。
平均降價20%,實際降價遠低於此,部分產品最高降幅為55%。
在之前的所有**戰鬥中,都有乙個問題——它會背刺老客戶。
所以,阿里雲這次最極端的一點是,就算是按照老**買的,但之前沒有消費過部分,也在打折範圍內。
這種實力和角度,在雲計算行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行業跟進得很快,也讓人意外。
同日晚間,京東雲發布訊息,宣布比價活動開啟。 京東雲說:“隨便丟掉,比到最後! 我們繼續在整個網路上比較價格! 細分低價! 再低10%“,並承諾”買貴買,買買就買”。
事實上,不僅京東雲會跟進,相信行業也會跟進。
這是有先例的,比如在2023年,阿里雲推出降價後,其他廠商也會效仿。 騰訊雲的部分產品線降幅高達40%,所有移動雲產品降幅高達60%,而e雲的部分產品降價僅為1%。
顯然不是,有兩個原因。
首先,雖然降價幅度很大,但筆者從一些業內人士那裡了解到,從行業平均水平來看,這次降價並沒有突破成本底線,也就是說,即使降價或後續降價,也不是虧損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迫使行業進入“第一飛輪”的積極節奏。
所謂飛輪,就是企業通過降價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使用者規模,一旦企業的規模和份額擴大,成本就被稀釋了,降價越有信心,降價就越大。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飛輪”起點,前提是達到一定的規模。 因此,無論是阿里雲還是跟進的各個企業。 它的降價不是為了降價而降價,而是為了跟上**飛輪的啟動節奏。
其次,戰爭將推動技術進步。
雲計算行業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但純IaaS層資源(伺服器、晶元、頻寬)雖然仍有降價空間,但透明度終究還是有上限的。
相反,只有通過技術進步,更好地靈活運用資源,最終形成良性的成本可控性,才能有持續降價的空間。
這就像經營商業房地產一樣。 其中,建造一棟樓的成本與每個人沒有太大區別。 但要真想盈利,就要通過長租、日租或時租的組合,拉高房子的入住率,把空置率保持在極致,這樣才能跑贏市場,跑贏對手。
降低雲計算行業空置率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算力的彈性,最終體現在市場競爭力上的是彈性算力的最高水平。
因此,無論從擴大行業規模還是推動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阿里雲此次降價的效果都是積極的。
近年來,隨著私有雲“一雲多核”架構的出現,以及混合多雲和分布式雲部署的發展趨勢,企業私有雲儲存市場規模的最大比例相當明顯。
但實際上,相較於較為成熟的雲計算市場佔比,這個比例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阿里雲智慧型集團高階副總裁劉偉光表示,中國雲計算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公有雲的滲透率仍明顯低於歐美成熟市場。 中國市場有2000萬台伺服器,美國有2100萬台左右,但美國以公有雲形式提供的算力佔60%,而中國只有28%。
在諮詢了多位業內人士後,他們給出了發展私有雲或混合雲的兩大理由。
一方面,除了網際網絡公司之外,早期的雲使用者基本上是大型政府和企業客戶,他們對資料安全高度敏感,對私有雲或混合部署有強烈的需求。
另一方面,這類客戶的特徵相對而言,**不夠敏感;
我承認上述說法很有道理,但核心問題依然存在——目前,我們的公有雲還不夠便宜,私有雲的成本與公有雲相差不遠,公有雲的成本優勢還沒有形成絕對的比較優勢。
此外,即使對於大客戶來說,也可能存在未考慮使用雲的成本的問題。
賬號是私有雲越貴,公有雲越便宜,規模越大越貴。
阿里雲的降價和明顯競爭對手的跟進,將對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博弈產生兩大影響。
事實上,隨著企業使用私有雲時間的延長,成本必須明確。
也許私有雲和公有雲之間的成本差異在首次部署時並不那麼明顯。
實際成本體現在使用雲的效率上,私有雲的缺點在這方面很突出:
首先,算力、儲存等資源是沒有彈性的,所以只能買多買,不能買少。 事實上,這就失去了雲計算最大的意義之一——資源是可以彈性伸縮的,這樣的雲和IDC又有什麼區別呢?
雲計算提供的彈性,本質上允許客戶採用規範化和彈性的組合來滿足不同時間段的資源需求。 例如,如果 1,000 臺伺服器處於離線狀態,則 500 臺伺服器將保留在雲上,300 臺伺服器將在高峰時段靈活使用。
通過靈活使用,效果最明顯是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例如,全棧遷移到阿里雲後,CPU 利用率提高了 125%,但總擁有成本降低了 30% 以上。
其次,私有雲開發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不會減少,只會增加。 特別是雲計算需要開發各種應用和套件,才能在PaaS和SaaS層充分發揮其能力。
例如,阿里雲最新的Serverless產品可以支援企業實現流程開發,雲端提供了容器、資料庫、資料分析、資料開發治理等豐富的產品,可以幫助企業更快地應用新技術棧。 喜馬拉雅使用阿里雲產品,加快從資料洞察到業務決策的速度,線下任務平均時長縮短42%,長尾任務時長縮短70%。
這些開發成本對於私有雲來說非常高,而公有雲有大量的使用者來稀釋研發成本,所以各種應用會層出不窮,私有雲沒有辦法很好地稀釋成本;
第三,資源的彈性呼叫和公有雲底層硬體的效能,都是建立在千萬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前提之上的,在這種規模下磨練出來的底層優化能力,是私有雲永遠無法超越的。
因此,阿里雲的降價相當於為企業計算乙個賬號
當你使用私有雲時,成本包括不斷擴大的硬體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不能充分發揮硬體效能的缺點;
當你使用公有雲時,你不僅可以相對避免這兩個方面的開銷,還可以自動享受公有雲市場逐年降價的紅利——如果阿里雲每年來一次,你能節省多少?
在更深層次上,公有雲的價值不僅在於基礎設施比傳統IT更便宜,還在於它幫助企業抓住了數位化轉型的紅利期。
以左撇子技術為例,他們已經經歷過了——從規劃到使用自建IDC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使用公有雲可以開箱即用。 因此,左撇子醫生快速完成了基於阿里雲公有雲的資源部署,專案啟動時間縮短了67%。
因此,阿里雲的領先優勢是為公有雲和私有雲之間的博弈增加乙個重要的砝碼。
我們不想淘汰私有雲或混合雲,畢竟這確實存在需求,我們需要通過降價將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比例調整到合理的空間。 同時,也提公升了中國雲計算的全球競爭力。
目前公有雲的市場競爭表現在降價的形式上,這是必然的,但如何把第一次戰爭的正確利用到極致,同時避免第一次戰爭的負面影響,需要的是“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早已由人類實現,它是核的,戰爭是核的。 但人類追求的是“可控核聚變”,它既有核聚變的威力,又具有可控性。
對於雲計算市場來說,每一次看似洶湧澎湃的降價背後,背後都是可控的規模和趨勢,成本可承受性+**戰,而這最終必須通過企業的技術競爭力來實現。
技術是可控性的第一要務,阿里雲擁有全棧技術。
在工業網際網絡領域,“全牛排”是乙個非常神奇的詞,可以翻譯為“無所不能”。
阿里雲的出發點來源於十幾年前“走向IOE”的決心,即擺脫IBM、Oracle、EMC在伺服器、資料庫、儲存層面的控制,實現全棧自研。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動機,阿里雲才取得了國內雲計算廠商中技術最優秀的領導者之一——以作業系統為例,十年前研發出來的飛天作業系統,在CIPU架構的配合下,可以在相同的規格和資源下帶來更強的效能, 同時實現極致的彈性,大大提高資源效率。
再比如,為了替代昂貴的EMC儲存,阿里雲自主研發的盤古儲存系統通過EC和壓縮技術,大大提高了儲存資源利用率。
再舉個小例子,2021年,阿里巴巴旗下的半導體公司屏頭發布了自主研發的雲晶元易天710,可以理解為專為雲計算而設計的CPU。
在硬體本身方面,億天710等自研晶元的持續優化,可使資料庫、大資料、AI、高效能計算、一流編解碼器的價效比提公升80%以上。
從可靠性和可持續性來看,資料中心和雲服務是億天710的核心商用場景,而目前的主流是,由於AWS為了降低其基礎雲計算服務的EC2成本,不斷提高自研ARM架構處理器GR**ITON的佔比,實力雄厚的雲計算廠商正在推開自己的晶元, 而易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基於這個從十年前就開始推廣的全棧自研理念,阿里雲在今天已經能夠實現雲計算資源的大規模池化,進而進行多租戶切割,從而實現極高的資源利用率。
可想而知,後者在硬體、網路等資源採購成本上,以1萬和100萬計算,到底有多大的絕對優勢?
此外,阿里雲的另乙個重要信心是,它有足夠的客戶來共享上述資源,而且客戶越多,稀釋成本就越低。
阿里雲領先於國內其他雲計算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最早抓住了發展的視窗期,在擁有一定規模後,吃下了最初的紅利,進而開啟了規模成本規模的無限博弈。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第一場戰鬥,他們也一定會參加,但最終的贏家必須是兼具比較優勢+絕對技術優勢+規模越來越大的玩家,這也是行業競爭的目的——通過第一戰篩選出最強大的玩家———然後繼續輸出公有雲的競爭力, 並最終確保行業按照更健康的市場結構發展。
雲計算正在進入普及的深水區,難度越來越大,與賦能物件的數位化水平呈正相關。
因此,雲計算的大幅降價不僅會帶來現有使用者的減少,而且有助於加速數位化程度極低的傳統領域的替代,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系的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