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
華中師範大學田憲紅教授撰寫了《韌性:如何辦好縣鄉》,深入描述和闡釋了縣域治理中的一些關鍵工作機制,如目標管理、過程管理、政治考核、區塊關係、任務承包、領導觀察、幹部聯動系統等,在此基礎上,縣域治理體系, 對動員、幹部流動、金融體制、政策轉型和實施進行了透徹的解讀。李紫陽先生讀完這本書後,寫了一篇題為《中國政治的看不見的手》的文章。
一。 近幾十年來,出現了乙個非常有趣的文化景觀,那就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外一直有人相信並預言“中國的藥丸(將要完成)”,即“中國的崩潰論”。 “中國崩潰論”被喊了幾十年,但中國並沒有崩潰,而是一路繁榮發展。
到目前為止,即使按照最苛刻的標準,中國的巨大發展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崩潰論”顯然失敗了。 那麼,“中國崩潰論”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一帆風順的,沒有重大的挫折和重蹈覆轍,但實際上,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出現了許多困難和危機——有一本關於中國發展程序的著名理論著作,就是以“八大危機”為書名。 如果這些困難和危機處理不當,“中國崩潰論”的預言可能會成真。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崩潰論”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但“中國崩潰論”終究是錯誤的。 錯誤在於,他們看到了中國體制的各種缺陷和弱點,也看到了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但他們沒有看到中國體制的高度靈活性和適應性。 正是憑藉這種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中國對以往的危機做出了大致正確的調整和應對,而不是用僵化和固定的體制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結果,那些看似嚴重甚至危險的“危機”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有的甚至變成了持續加速發展的動力。
中國政治的這一特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 中國體制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 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深入探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韌性——縣鄉如何運作》一書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作者深入觀察和分析了中國基層**的實際執行情況,找到了中國制度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原因。 這一發現非常具有原創性,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
這一切都始於中國獨特的“細分系統”。
中國政治中有兩個非常有趣和可愛的詞:條帶和塊。 這聽起來像是孩子的咿咿呀呀的語言,但已經使用了很多年,而且在官方檔案中以隆重的方式出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很難找到更簡潔、更準確的詞來描述這兩個概念。
條帶是指從**到地方,各級部門依次串在一起的縱向系統,呈條狀,故稱為條帶狀。 另一方面,街區是指劃分為行政區的地方行政系統。
銀行是官僚主義的典型例子。 某省的工商銀行,雖然其人員和樓房都在某省,但其領導不是省委、省**,而是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同樣,還有法院、檢察院、海關、國稅、國土、國家安全等。
地方黨委領導下的所有地方都是區塊部門,包括財政局、工商局、民政局、教育局、司法局等。
大致可以理解為:條帶的部門體現了集中化,即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街區部門體現了地方治理和權力下放。
如果需要加強控制,加強部門,或將相應的部門歸類為“文章”,以便將更多的權力集中在部門; 相反,如果要把更多的權力下放到地方,增加地方決策權,就應該把相應的部門劃為“區塊”,由地方領導和管理。
1994年,分稅制改革重新劃分了國稅和地方稅的分配比例,國稅比重明顯提高。 這樣一來,國家稅務機關的垂直管理就大大加強了,而地方稅務部門則相對減少了。
近年來,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因此原本是“區塊”的地方環保部門,已經轉變為垂直管理的“條帶部門”。 環保部門比以前強大多了。 同樣,由於國家大力反腐,紀委的縱向性也是規章制度的屬性,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三。
多年來,這個支離破碎的體系一直受到批評的困擾。 批評者認為,行政系統被區塊系統人為地劃分。 條帶和塊之間存在著無窮無盡的矛盾和困惑。 有好東西,大家都在爭奪; 不利的事情,爭先恐後地推卸責任,踢球。 官僚制度導致了行政系統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義。
雖然有很多批評,理論上也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整體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使用了塊系統。 有趣的是,許多年後,當人們從靈活性和適應性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系統時,他們發現分割系統首先是靈活性和適應性。
雖然分工制度上有明確的分工和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但實際上,兩者的分界線並不明確。 許多交易,無論是屬於規則還是區塊,往往都非常模糊,不那麼清晰。
這種模糊性必然會降低行政制度的效率,導致推諉扯皮、爭執不休的現象,但另一方面也為靈活調整提供了空間。 調整的方向不僅是塊對條帶的整合,而且是條帶對塊的約束。
塊與塊的整合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在實施一些大型專案時,通過建立臨時領導機構——某個領導小組,依託地方黨委的權威,整合規則和塊的權力和資源,集中力量服務於大專案。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只接受上級領導的部門,轉而接受地方黨委的領導,與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任務。
這實際上是從區塊中“借用”權力和資源。 這種“借款”往往圍繞著重大任務、重大專案,是有時間限制的。 在“借款”期間,各部門的人力、財務、物資臨時下調給街區部門。 專案完成並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條帶對塊的約束主要來自於統一部署。 必要時,出台新政策,向各部門注入更多資源,主要是提供更多的財政資金。 有了新的政策和更多的資源,部門就有能力約束地方部門,剝奪部分權力,壓縮和控制其活動範圍,從而落實政府的意志和部署。
這兩個調整的方向相反,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是一條模糊的分界線附近的“拉鋸戰”。 從表面上看,這是行政體制的“內耗”,但經過深入觀察和分析,研究者意識到,正是因為這種“拉鋸戰”,中國的政治體制才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規則與塊的“拉鋸戰”,其實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政治關係的持續調整,即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權力集中與地方分權的比例分配。
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自古以來就是政治的核心問題。 ** 集權和分權各有利弊,單純強調乙個方面,過度壓制另乙個方面,不是治理國家的正確方式。 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如果地方亂象越來越多,國家整體秩序受到影響,就要加強權力集中。 相反,如果國家僵化和停滯不前,如果管理過多,就要加強權力下放,激發地方的積極性和活力。
分割制度為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提供了空間和手段。 由於存在分割系統且邊界模糊,因此可以根據需要更改部分和塊的功率和資源分配。 國家制度保持不變,但機構經常變化。 這樣,就可以隨時適應環境的變化。 外部環境不可能一成不變,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新問題和困難。 治理必須進行相應調整。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體系仍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長期飽受詬病的碎片化體系,已經演變成乙個高度靈活、適應性強的體系,讓中國在危機中生存下來,一次又一次地保持發展。
四。 亞當·斯密關於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論述是眾所周知的,廣為流傳。 人們認為,這正是市場經濟優越的原因。 大道是看不見的。 看不見的手優於任何人為的、有意的安排。
行政機關的運作被認為是100%的“看得見的手”。 *他們正在利用他們的權力直接做這個和那個。 一切行政事務都是權力和意志的結果。 這裡沒有“看不見的手”這樣的東西。
然而,對中國現實政治的深入研究表明,其實在政治領域也有乙隻“看不見的手”。 當然,一些政治制度和機構在成立時有其目標和作用,它們是看得見的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長時間的點點滴滴的完善和調整,“看不見的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在現實中,許多看似不規範、不合理、不恰當的機制,能夠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轉。 而且,怎麼解決,連幹部都說不清楚,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 這麼多年了,一直很混亂。 一年比一年難過,一年比一年好。
分割系統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 當部門剛被劃分為節和塊時,並沒有現成的完美理論,要麼按照一定的既定模式進行設計,要麼根據各種實際情況進行嘗試和探索。 因為它沒有理論依據,看起來像乙個“土包子”,所以一直受到批評。
然而,沒有理論依據,卻成為了“土包子”的核心優勢。 沒有理論基礎,就沒有不可動搖的教條,一切都可以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改變。 因此,在現實中,權力和資源的分配經常會進行調整。 它不僅解決了各種實際問題,而且創造了自己的理論和崇高的理論。
《韌性——如何辦好縣鄉》一書的價值在於,作者的研究發現,這種現實很普遍,但人們習以為常,屬於中國自己的規律理論。 如果只是按照西方的理論,以求利刃、磨足的方式“反思”中國的現實,那麼我們當然只能看到各種“不愉快”、“不盡如人意的詞語”。 只有擺脫西方的視角,在中國現實中觀察和理解中國的制度,才能回答“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這個問題。 “這是乙個真正的問題。
田先紅:《韌性——縣鄉如何運作》,中文大學出版社,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