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藏族木雕自由觀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遼代佛像的特徵。
遼朝 516-1125 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支援下蓬勃發展。 許多巨集偉的佛教寺廟和寶塔都建在遼、上京、中京、西京、南京和東京五大首都周圍。 到目前為止,在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山花寺、河北省薊縣都樂寺、內蒙古呼和浩特遼代萬步華嚴塔、巴林左旗遼代白塔、北京天寧寺塔的塔體上,都有許多精美的磚雕,從中可以看到遼代佛像的風格。
遼朝雖然由契丹人統治,但雕像風格仍屬於北宋體系。 尤其是泥塑的風格,依然繼承了唐代的餘暉,不乏精美的作品。 如大同華嚴寺博伽瓦塔藏堂一佛、菩薩、力士彩雕,造型極為準確生動,尤其是雙手合十、頭部微側身的菩薩像,表情端莊靜謐,微微微笑,堪稱遼代雕塑巔峰。
遼朝佛像的一般肉髮髻比較溫和,蝸毛上有很多髮髻珠。 臉部中胖中瘦,坐佛像上半身長,胸寬闊。 佛座平面上還有六種花口形方圓,蓮花瓣豐滿綻放,花瓣肥美飽滿。 方形基座上的布料中間部分是半圓形的,兩側下垂成雙角形,由唐代寫實的布料變成了圖案。
菩薩的服飾比唐朝略顯簡單,有三套葉冠,一頂非常高的冠冕,前襟呈桶形,似乎與遼朝貴族喜歡戴的金銀冠式有關。 皇冠的腰帶飄逸,垂在肩膀上。
遼代文殊菩薩像。
遼代的青銅鎏金佛像至今有很多精品,現在在美國、英國和日本,尺寸一般都在20厘公尺左右,其普通法多為花口式平面基座,蓮花瓣飽滿,坐像上半身稍長, 而袖口和裙子的下半部分往往有彎曲和纏繞,如小蛇狀的衣服圖案。
遼代的三色羅漢也有極品,比如河北省義縣巴福瓦早年發現的羅漢群像,現散落在歐美各博物館,尺寸高大,表情生動,造型準確, 代表了遼代雕塑的高超技藝。
金朝末元初的木雕菩薩像。
晉朝佛像的特徵。
晉朝的佛像仍然繼承著遼朝的雕像傳統,在技法上與遼朝沒有太大區別,但晉朝的佛像身體更飽滿,胸膛突出,身體強壯,透露出北方民族的樸素風格。 雕像身材強壯,肩膀寬闊胸膛寬闊,寫實感強,注重華麗複雜的色彩。
納爾遜藏金木雕菩薩像,在元末發現的菩薩腹腔放入儲藏室。
晉朝的統治者也積極提倡佛教,但他們沒有遼朝的統治者那麼熱情,鑑於遼朝崇拜佛陀造成的弊端,晉朝制定了一些嚴格的限制和規定,以規範佛教的發展, 以至於整個晉朝的佛教都略遜於遼朝。儘管如此,由於遼朝奠定的深厚基礎,晉代的佛教和佛像藝術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特別是禪宗在晉朝興盛,對佛教藝術寫實風格的進一步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晉代佛像的風格基本上繼承了遼朝的遺產。
晉代金漆彩繪木像(上海博物館收藏)。
晉代的石刻遺跡仍是最為豐富的,和遼代一樣,也以浮雕的形式出現在寶塔等建築物上。 從這些雕像來看,晉朝的雕像藝術基本上是繼承了遼代的風格和技巧,雕像結實,面容豐滿,佛菩薩的衣著和飾品幾乎和遼代的雕像一模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從臉部到身體,它比遼代的雕像更胖,略顯臃腫。
晉朝的自由觀就像花冠髮髻,垂髮胸脯,長裙腰帶,整體造型繼承了上一代的特點,雖然沒有宋蘇那麼漂亮,但臉型更方圓,身材也更豐滿,衣服的褶皺特別重疊複雜。
元代佛像的特徵。
元朝是中國最大的王朝,為了有效統治廣袤的領土,元朝的統治者一方面依靠其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大力支援佛教,以宗教為手段來維持統治。 由於朝廷的支援,在宋代衰落的佛教在元朝呈現出上公升的趨勢。
元朝的大勢是觀音。
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了元朝的羅漢雕像。
元代的雕像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 仲通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以喇嘛教為國教,並任命佛教薩迦派領袖巴西巴為皇帝的老師,從此藏傳佛教成為元朝的國教,元朝的新皇帝登基,必須先由皇帝出家。 中通二年(1261年),尼泊爾工匠阿尼戈帶著巴西巴來到元都(今北京),受到忽必烈汗的禮遇和重用,塑造了大量的梵文雕像。
其中,杭州飛來風石窟 飛來風佛箱石窟,擁有數量眾多的元代“梵文”雕像,是中國元代佛像的精髓。
元代釋迦牟尼佛銅像(1271-1368),北京國家文化宮收藏。
這元朝的佛像低眼,面容平和,腰瘦大臀大,右手胸前無畏印章,左手掌心向外下垂,戴著項鍊,上半身赤裸,身披薄裙,身披水衣, 腳直立在蓮花座上,蓮花座上裝飾著整齊的珠子圖案。他的姿態自然,姿態優雅,他採用寫實的手法,有著半裸的簡約風格薩爾納特。
元代水月觀音,收藏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元代雕像的主要特點是臉部豐滿圓潤,臉部細膩美麗,表情靜謐柔和。 包子高聳,大多是三五葉的冠。 身材強壯,肩膀寬闊,腰細,胸膛豐滿。 菩薩暴露在上半身,胸前布滿珠寶,珠寶的顆粒較大; 下半身穿裙子,線條簡單。 蓮花座的蓮花瓣大而飽滿,外捲麵底緣為倒梯形,五官緊湊,具有元代特色。 元代的佛像腰長,姿態嫵媚,菩薩胸高挺,臀部豐滿,具有印度巴拉王朝佛像的風采。 其中,元代壁畫中的菩薩戴著五指冠,佛陀是乙隻蝸牛,可以看出具有喇嘛教興起的特徵。 (中國佛光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