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臨終前泣血,警告說,中國要想強大,就必須毀滅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是什麼?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李鴻章是“清帝國唯一有能力與世界列強抗衡的人”,而德國海軍上將康納德則將李鴻章比作“東方的俾斯麥”,慈禧太后則認為李鴻章是“再造玄黃的人”。 然而,世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卻完全不同,有人稱他為“小偷”。
李鴻章1823年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 他是八個兄弟姐妹中的老二,所以他被稱為“李二先生”。 李鴻章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 他的父親李溫安也為他的培養做出了貢獻,使李鴻章早年造就了許多人才。
22歲第一次考試不及格後,李鴻章在曾國藩手下拜拜。 曾國藩對他影響深遠,高度讚賞他的才華,認為他一定有很大的成就,稱他為郭松濤、陳奈、帥元鐸“丁威四君子”。
李鴻章後來立下了大功。他率領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平定麻花軍,成為西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也是慈禧太后身邊值得信賴的人物。 然而,許多人認為他只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李鴻章是個聰明人,如果他出生在明君的世界裡,他將是乙個被後世欽佩的忠臣。 然而,他生活在慈禧太后的時代。 臨終前,他泣泣不成聲,告誡後代:中國要想強大,就必須對付這個國家。
這個國家指的是日本。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儘管他堅決反對割讓土地,但最終還是迫於現實。 在與日本的談判中,李鴻章做出了妥協。 儘管受到伊藤的羞辱,但他認為清朝處於弱勢地位,只能適應這種情況。 條約簽署時,李鴻章甚至被槍斃,但他仍然堅信這是為了國家利益。
同治十年(1871年)李鴻章處理完天津教案後,代表清朝與日本簽訂了《中日和解條例》,這是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 不過,李鴻章早就意識到了未來成為“中國肘部問題”的風險。 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卻沒有看清形勢,她過度追求奢華的生日慶祝活動,導致軍費開支大幅削減。 該國的軍事力量被忽視,這使得防禦外敵變得困難。 此外,中國首任外交部長的出現,也歸功於李鴻章。 儘管初期面臨挑戰,但這讓中國開始意識到“弱國沒有外交”的現實,也孕育了一批優秀的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