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 穿越牧場和新城鎮的藏族田園歌

Mondo 娛樂 更新 2024-03-03

丹增,乙個22歲的藏族女孩,出生在藏北羌塘草原中心地帶的尼瑪縣,海拔近5000公尺。 “尼瑪”在藏語中是“太陽”的意思。 蒼天大地廣袤,風吹雲,在放牧的日子裡,她揮舞著“五二多”,在草木間唱著田園歌。

在離家鄉800多公里的地方,在山南市三武里生態安置點,丹增有了新家。 逛街、喝奶茶、做美甲、......小鎮的生活讓年輕女孩找到了生活中的“小運氣”。

穿梭於新家和家鄉之間,是丹增的日常生活,也是新一代高原牧民奔向幸福的足跡。

格桑之花的故鄉。

丹增的故鄉位於**自治區那曲縣尼瑪縣歐玖鄉馬千村,地處藏北羌塘草原腹地,海拔4700多公尺。 正如歌曲《藏北草原》中所唱的,藍天白雲,草原牧場,到處都是格桑花,格桑花無比美麗。

然而,那裡的空氣中的含氧量只有大陸的40%左右,8級以上的風每年吹200多天,也會像“春夏秋冬一日出現”的歌曲一樣。

丹增在尼瑪縣奧玖鄉馬千村老家的牧場上放羊(無人機**,攝於2023年12月18日)。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2023年底,記者在馬前村遇到了獨自放羊的丹增。 當天,尼瑪縣大風,區域性風力達到12級,傍晚氣溫達到零下10攝氏度。 儘管丹增穿著最厚的衣服,只露出眼睛,但一整天的戶外工作還是讓她感到寒冷和痠痛。 “我的指尖都凍僵了,疼得厲害。 她說。

加宗媽媽心疼女兒,泡了酥油茶,發微信讓她早點回家。 她4歲的妹妹拉姆·卓瑪(Ram Dolma)也早早地在外面等著。 但當一切都完成時,夜幕已經覆蓋了這片土地。

2023年12月18日,丹增在尼瑪縣奧玖鄉馬前村老家的牧場上放羊。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丹增的母親嘎宗(左)和他4歲的妹妹拉姆卓瑪在牧場的家中製作酥油茶(攝於2023年12月18日)。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丹增4歲的妹妹拉姆卓瑪在牧場迎接妹妹趕羊圈(攝於2023年12月18日)。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在強塘,人們長期受到高海拔和惡劣氣候的影響,高原風濕、痛風、心臟病等病例較多。 上學、看病和旅行的困難一直困擾著他們。 此外,隨著全球變暖,羌塘草原的草原也開始退化。

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牧民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2018年,自治區黨委決定在極高海拔地區實施生態遷移。 2022年8月,丹增一家搬到了距離家鄉800多公里的山南市仙武里生態安置點。 在兩個家庭之間輾轉反側,已經成為她生活中的常態。

丹增寧願住在三武里拉薩附近的新家,也不願住在尼瑪縣的家鄉,但因為她是家裡的長女和主要勞動者,所以她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鄉放羊。 “我的兩個弟弟在Sembuzh上小學,我父親通常在那裡照顧他們。 媽媽和我在家照顧我 4 歲的妹妹和羊。 她說。

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來自那曲雙湖、尼瑪、安多等縣16個搬遷鄉鎮的3萬多名高海拔生態安置移民居住在仙武里生態安置點。 從2019年開始,他們先後從海拔4500多公尺的羌塘草原腹地搬遷到這裡。

距拉薩市區僅60多公里,緊鄰機場、鐵路、高速公路,藏式庭院錯落有致,新建的九年制學校教室寬敞,商業街上超市、郵局、銀行、餐館等林立,形成了乙個小鎮。

這是從飛機上拍攝的Sembuz全景(手機**,攝於2024年1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2024年1月,丹增從家鄉出發,長途跋涉800多公里來到新家參加賽馬活動,並前往拉薩購買新年用品。 比起家鄉不到50平公尺的土坯房,丹增家119平公尺的新房更寬敞舒適,海拔低了1000公尺左右,溫度高了10度,生活舒適愜意。

2024年1月24日,丹增在三武里生態搬遷基地的新家前。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賽馬是草原上重要的民俗活動,具有競技、物質交流和社會交往等功能。 藏北人煙稀少,人家不容易相聚,年輕人在賽馬時相識、相愛是一種習俗。 往年,移民們夏天在藏北老家舉辦賽馬和賽馬節,但這是他們第一次在三武里舉辦賽馬,表明他們生活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了新家。

1月24日清晨,丹增穿上藏族傳統服飾,化上淡妝,戴著全套紅珊瑚首飾,與村民們賽馬。 人群中,她笑得像一朵花,十分醒目; 當記者問她有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人時,她臉紅了,低著頭沒有回答。

丹增(中)在三武里生態搬遷地賽馬**(攝於2024年1月24日)。 新華社記者江凡攝。

賽馬一結束,丹增和他的妹妹就乘車去了60公里外的拉薩。 他們去了八廓街和大昭寺,喝了網紅奶茶,吃了必勝客,跳舞,做了美甲。

丹增和妹妹們在拉薩必勝客餐廳吃飯(攝於2024年1月27日)。 新華社記者孫飛攝。

丹增(右)和他的妹妹們在拉薩市中心的一家商店裡取貨(攝於2024年1月27日)。 新華社記者孫飛攝。

丹增(左下)在拉薩市中心的一家美甲沙龍挑選美甲樣式(攝於2024年1月27日)。 新華社記者孫飛攝。

仙武里生態安置安置點管理委員會主任達吉次仁告訴記者:“當藏北草原的年輕人來到仙武里時,他們的世界突然變大了,視野開闊了,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更高了。 ”

在致富的路上。

由於收入主要靠畜牧業,牧場和牲畜都帶不上,像丹增這樣搬到三武里的年輕人,暫時要住在兩地。 據了解,3.在森博裡定居的20,000名生態移民中,約有7,000人仍然需要經常返回家鄉放牧,但情況正在改善。

鱉鄉黨委書記姚鵬說:“我們一方面通過提供草地補貼和減少畜牧數量,減少了群眾對畜牧業的依賴,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積極推進畜牧合作組織建設,讓更多的年輕人從畜牧業中解放出來。 在 Sembugh 附近找乙份工作,改變生活方式。 此外,牧羊人合作社也做大了,也開始在仙武里這裡尋找二三產業的投資機會,幫助牧民逐漸實現生活重心的轉移。 ”

湘塘草原牧業合作組織採用群眾自願投入人、草、畜,統一安排勞、牧等生產要素。 如果原來10戶3000隻羊需要10個勞動者放牧,合作社結束後只需要3個,參與放牧的勞動者多算乙份,不參與放牧的也可以得到分紅,從而解放了大量的勞動者。 集體還可以在三武里投資興辦賓館、商店、藏式餐館等產業實體,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拓寬就業渠道。

如果丹增的家人將他們的牧場和羊群投資於牲畜合作社,她將能夠在新家附近找到乙份工作。 她的母親加宗告訴記者:“村里畜牧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從小就不願意養羊,怕別人養不好,還是乙個人幹活。 這兩年,合作社的紅利一直很好,我也在考慮加入合作社。 ”

丹增(右)在拉薩布達拉宮廣場合影(攝於2024年1月28日)。 新華社記者孫飛攝。

仙武里生態搬遷安置點管委會書記陸克說:“我們現在有矮蘋果基地、現代牧場等產業,我們還計畫在仙武里發展旅遊業、臨港產業等產業,幫助搬遷牧民在新家找到工作,真正實現'搬家', 穩定,豐富'。 ”

製片人:魏鐵民、劉暢。

記者:江帆,曹斌,劉文波.

*製作:江凡、孫飛。

記者:丹增努布。

編輯:劉暢.

海報製作:陸燁。

新華社由外界和新華社**分社聯合製作。

由中國故事工作室製作。

相關問題答案

    句子集中的中國故事

    逐字翻譯 句子集的故事來源於歷史,創造時代新內涵意境,可謂是永恆。富於。我們悠久的歷史是燦爛的文化就這樣,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永無止境。今天是除夕三十周年,讓我們暫時從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抽離出來,或者因為新冠疫情而回到久違離我們的家鄉鄉村,與親人朋友相聚,或是在風塵中關注自己,與寂寞的自己團聚。...

    我們的中國故事 約翰·奧克斯利(John Oxley)是約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參觀擁有 , 多年歷史的中世紀城市約克,參觀城牆,這些城牆擁有當今英國儲存最完好的城牆。幾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約克人守護著三公里長的城牆和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讓遊客領略到古城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美景。約翰 奧克斯利 John Oxley 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小就對考古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於 年至 年...

    馬斯克接受《中國故事》採訪。

    萊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推出了該節目的新一集,嘉賓埃隆 馬斯克 Elon Musk 這也是馬斯克第四次接受萊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的採訪。這次採訪中提到了中國。雖然內容不多,但對於塑造和傳播中國故事很有啟發性。萊克斯 弗里德曼 Lex Fridman 是乙個深入的...

    中國故事丨2023屋簷下

    自己動手,精心裝修 北漂 青年的出租屋 在黃山腳下回族學校古樓開民宿的中外 夫妻 帶著 房子 走遍祖國山河的房車愛好者.中國故事年終特輯將帶你到屋簷參觀,感受普通人的溫暖與浪漫。奮鬥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北京,機會很多,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生活方便又豐富,想去遊樂園,可以出去跑馬地。歲的蘇帥虎笑著說,...

    匈牙利攝影師眼中的“中國故事”通訊

    新華社布達佩斯月日電 記者王磊 匈牙利攝影師眼中的 中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 陳浩.著名的匈牙利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 卡帕 Robert Capa 有句名言 如果你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不夠接近。拍攝也是如此,了解乙個國家也是如此。匈牙利攝影師眼中的中國 分享會日晚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羅伯特 卡帕當代攝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