嬪妃五代涉政,為何無人阻止
五朝時期,北方地區出現了五個政權,其中後梁、後周由漢人統治,後唐、後晉、後漢由沙陀人建立。 在這些政權中,妃嬪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對政治局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參與政務的妃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皇后和妃嬪,另一類是皇帝的母親,即皇太后。 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參與政府政治的呢?
一、皇后與妃嬪的政治活動 (1)皇后與妃嬪的政治活動 皇后和妃嬪可以憑藉其作為皇帝的夫人和妃嬪的身份參與國家的決策和管理,也可以直接參與軍政事務的討論和發號施令。
這類嬪妃屬於第二類嬪妃,即皇帝在位期間被任命或新收的嬪妃,共有20名嬪妃,其中8人從事政治活動,佔40%。
具體的政治活動包括:
五朝時期,皇后嬪妃不僅在宮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參與政治事務。 他們通過頒布詔書或教令直接指導政府事務,並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審議或直接政治事務。
據記載,五朝時期有50%的皇后和妃嬪參與政治,說明她們直接參與政治事務十分普遍。
嬪妃參與政府決策的門檻比較低,言行足以影響政務。 比如後梁末帝張德妃,就以勸說的形式間接參與政務,希望晚帝先祭天後封後宮,重點搞國家政務。
雖然由於與晉國的戰爭而無法如期舉行郊區,但她的勸誡仍然對已故皇帝的政治局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太后的政治責任 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肩負著引導皇帝更好地治國的重任。 在國家危難時期,她不得不承擔起維持丈夫家庭的重大責任,被官僚視為正統的代表。
慈禧太后作為母親擁有權力,這同樣適用於沙陀政權。 因此,五代時期的五位太后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政治活動。
1、直接參與和指揮政務,包括後唐莊宗之母曹太后、後漢殷帝之母李太后,其具體事蹟如下:曹太后通過詔書與封建城鎮溝通,直接指揮政務, 並成為當時的掌權臣民,甚至可以直接在莊宗之外進行行政管理。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她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中,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她的教誨和影響更為顯著。
由於對母親的尊敬和孝順,皇帝在政治決策上可能會偏袒太后,從而間接影響政治事務的走向。 這種通過母親影響兒子的政治活動,在封建社會並不少見。
曹太后作為後唐莊宗的母親,不僅得到了莊宗的孝順,而且在政壇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南吳的政治。
在當時強調“女禍”的文化語境下,為什麼五代妃嬪還能涉足政壇?
在宮禁大家族中,妃嬪的地位和地位與她們的家族關係息息相關,關係到她們能否在政壇嶄露頭角。 在這個過程中,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夫妻關係——嬪妃參與政治的重要因素 當皇后或妾受到寵愛,或者丈夫害怕他們時,妾就有機會參與政治。
在五代時期,這兩種關係中的一種是主觀上參與政治的四位王后和妃子所擁有的。 比如後唐的劉皇后就是乙個典型的例子。
她生下了莊宗的繼承人吉琪,受到他的寵愛,被封為皇后。 此後,她的風度不斷,她的政治活動經常得到莊宗的默許,甚至莊宗也願意服從她的命令。
此外,莊宗也害怕愧疚,劉皇后對政務的強勢干預迫使他妥協。 例如,在討論用內庫財產賞軍時,莊宗因劉皇后的反對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
2)母子關係——對母親的孝順是太后參政的關鍵因素,雖然太后以母親的身份參政是有文化傳統的支援,但由於對皇帝個人感情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良好的母子關係對太后參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反,如果皇帝對母親缺乏足夠的孝順,即使太后在文化傳統下有權對政治事務發表意見,也往往難以獲得皇帝的認可,甚至導致與皇帝的權力衝突。
劉妃雖然在李克用統治時期表現出了政治天賦,但莊宗掌權後,卻失去了太后之位和政治參與,因為她和莊宗只是名義上的母子,不是真心實意的關係。
由此可見,母子關係對太后(妾)的地位和參與政治權力的能力有重要影響。
1.不同政治力量的支援 (1)大臣作為官僚機構的重要成員,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對皇帝的治理至關重要,他們的態度對嬪妃們參政有重要影響。
* 五朝時期,支援妃嬪參政的權臣可分為丞相和樞密使、樞密使等有實權有地位的人。
1.樞密使起源於唐朝,最初由宦官擔任,宦官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機密檔案,作為皇帝與丞相之間的溝通渠道。 然而,朱溫建立梁朝後,卻賦予樞密使“提供建議和建議”等新職能,並任命朱溫的心腹景襄擔任這一職務。
後唐朝,郭崇濤被封為丞相和樞密使,權力幾乎遍布全國。 這種情況在後漢也存在,當時丞相和樞密使具有皇帝的心腹和領袖的雙重身份,與臣嬪參與政務的關係非常密切。
雖然太后參與政治在文化上是合法的,但她仍然需要大臣們的支援,才能在她的政治權力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五朝時期,樞密使大多由書生侍奉,但仍被視為皇帝的貼身侍從。 比如景襄稱自己為“朱家老奴”,趙峰也稱安崇珠為明宗的“家臣”。
這說明,在當時的百姓眼中,樞密使與皇帝的關係更加親密和私密。 據記載,“享有君主恩惠的樞密院議員在裁決國家大事方面往往比首相擁有更大的權力”。
這是因為,當君主無法親自處理政務時,樞密使作為內廷的情報機構,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君主,控制政局。
3.大臣們反對臣嬪參政時,皇帝的意志不能輕易改變國家的政治局勢,尤其是在文化教育發展和國家穩定時期。 例如,唐高宗試圖讓武皇后為“攝政王”,但由於中國學者郝楚君的反對而放棄了。
莊宗也想讓劉夫人為皇后,但由於大臣們的反對,他無法如願,直到郭崇濤的支援才得以實現。 由此可見,皇后妃嬪即使有皇帝的支援,沒有大臣們的允許,她們的參權也無法從黑暗走向光明。
在妾妾參政的過程中,宦官與妾之間的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唐朝時期設立的宣惠使節,就是太監侍奉的內使之一,負責朝廷的內政。
唐末,宣惠使者進入權力中心,與兩位樞密院大臣和兩位副官一起,成為北雅司司長。 到了五朝,宣惠使節通常由學者擔任,但在後唐明宗時期,孟漢瓊等宦官也被任命為宣惠使節。
在朝廷中,宦官作為乙個侍奉皇帝的群體,負責各種瑣事。 那些受到皇帝青睞並始終站在皇帝身邊的人,由於靠近權力中心,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
同樣,宦官直接為宦官服務,宦官有時會指派宦官為宦官做事,因此宦官可以成為宦妾參政的堅定支持者。
晚唐明宗末期,政局日趨複雜。 秦王叢榮雖然被公認為太子,但因為不得人意,主動與他交往的人並不多。
不過,也有一些政治勢力暗中支援他,比如近衛司令康義成和親軍馬不軍,他讓兒子侍奉秦王,極力表現出恭敬聽話的態度,希望能保護自己和家人。
鳳皇后在後晉有特殊待遇,就是男人可以在她的宮裡服侍。 其中,李彥碧是被任命為皇后宮都門的人,這個職位負責軍機規劃和軍事將領調配,可見鳳皇后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可以直接派李彥碧聽從她的命令,為她參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朝臣和宦官在帝國的執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的態度對嬪妃參與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嬪妃們能否從幕後走到風口浪尖,政治活動能否化為光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朝臣和太監的態度。
此外,宮女等政治團體的便利地位,也可以成為嬪妃參政的支撐力量。
五朝時期,胡和漢文化的融合使儒家文化佔據了社會的主流地位,但胡文化也深刻影響了沙陀、漢等胡人的生活習慣。
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嬪妃參政不僅有在儒家文化下實現的可能性,也有胡文化帶來的新機遇。
在沙陀三朝時期,儘管深受胡習俗的影響,但儒家文化仍然是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傳統。 正如這位學者所說:“在'呼華'與'漢化'並行融合的過程中,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一直起著主導作用,那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
因此,沙佗政權的嬪妃參與政治,也可以得到儒家文化的支援。 可以說,儒家文化在沙陀三朝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嬪妃權力地位和角色內涵的特殊性。
2)胡文化打破了束縛女性的桎梏 五代時期,隨著沙陀人定居中原,與漢人一起生活,胡文化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時的胡人還沒有完全漢化,仍然保留著許多胡傳統習俗,這些胡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影響和改變了漢文化的面貌。
例如,在婚姻概念方面,婦女再婚的盛行和婦女遵守的稀釋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儘管主流文化傳統強烈反對嬪妃干預政治事務,但在五朝時期,嬪妃仍然能夠經常參與政治活動。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後宮環境,母子夫妻關係的好壞,對他們是否能參與政治有重要影響。
此外,妃子的身份和地位也與前朝的大臣和朝廷中的宦官和宮官有著密切的聯絡。 當嬪妃們與這些政治勢力站在同一邊或有共同利益時,她們參政的幫助就會大大增強。
儒家文化雖然一度成為嬪妃參政的障礙,但也為嬪妃合法參政提供了可能,為嬪嬪五代參政提供了條件。 同時,胡文化也為嬪妃們參與政治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五代王朝起源於唐朝封建城鎮,封建婦女參軍政的傳統在王朝內部得以延續,這也是五代嬪妃頻繁參與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