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是地球古生代的重要時期,始於公元4年左右85億年前,結束於443億年前。 這個名字來源於英格蘭的乙個古老民族 Ordovices。 9世紀初,英國地質學家Ri.m.康沃爾郡 (Cornwall, R)i.m.在研究威爾斯北部的地質時,康威發現了一組富含化石的地層,他認為這些地層與志留紀地層不同,因此得名奧陶紀。 這個名字後來被國際地質界廣泛接受。
奧陶系地質特徵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構造變化和沉積環境。 在地殼運動方面,奧陶紀時期地球板塊運動相對活躍,特別是在陸地和海洋之間的構造帶,如古北極大陸和古南大陸之間的古特提斯洋。 在構造變化方面,晚奧陶世發生了大規模的構造運動,如喀裡東運動,導致古-特提斯洋閉合和陸地趨同。 從沉積環境上看,奧陶系地層主要分布在淺海和陸地環境中,其中淺海環境的沉積物以石灰岩和頁岩為主,陸地環境的沉積物以砂岩和泥岩為主。
奧陶紀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乙個重要時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地質歷史事件。 首先,在奧陶紀早期,地球經歷了冰河時代,冰川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對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次,在奧陶紀晚期,地球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滅絕事件,稱為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這次滅絕事件導致許多海洋生物消失,為後續生物的進化創造了空間。
奧陶紀不僅以其地質特徵而聞名,還以其豐富的動物化石記錄而聞名。 這一時期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複雜多樣的海洋生物化石,揭示了奧陶系生物圈的繁榮和多樣性。
奧陶紀滅絕事件是地球歷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一,發生在大約 4 年4億年前。 這次滅絕事件對當時的海洋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約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因此被認為是顯生代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關於這次滅絕事件的原因有各種假設。 其中,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公升和下降被認為是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研究,在奧陶紀晚期,地球經歷了一次急劇的冷卻事件,導致冰川膨脹,海平面大幅下降。 這種劇烈的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生物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滅絕。
此外,有假設認為這種滅絕事件可能與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伽馬射線暴有關。 據推測,當時一顆超新星發出的伽馬射線可能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導致紫外線大量撞擊地表,對海洋生物造成致命的破壞。 同時,伽馬射線還可能破壞空氣分子並形成有毒氣體,進一步加劇生物體的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