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第6集【英雄時代】全文解說。
西元前129年春,劉徹派出四路大軍攻打北方匈奴,拉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 通過兩場戰役的勝利,漢帝國收復了秦帝國的領土。 但此時此刻,漢帝國希望戰爭應該停止,但劉徹知道,未來匈奴的反擊將是一場殲滅的災難,這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將決定帝國的走向。 《推恩令》的頒布,賦予了劉徹一切權力,他可以調動整個帝國的資源,為徹底打敗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儲備力量。 】
對匈奴的戰爭已經開始。 全國之戰,生死攸關,漢武帝能否洗去先祖的恥辱,建立帝國的尊嚴? 經過多年的戰鬥,百姓都在為謀生而掙扎,他將如何面對天下百姓?
乙個自信而悲愴的皇帝,乙個金鐵馬的英雄時代,將呈現乙個不朽的東方帝國傳奇。
第6集:英雄時代。
西漢長安城
西元前129年的早春,長安城仍然處於寒冷之中。
此時,漢帝國皇帝劉徹並沒有感到一絲寒意。 漢帝國北境的馬蹄聲敲響了劉徹狂熱的心,一場巨大的冒險計畫正在按照他的部署悄然進行。
西元前129年春,劉徹派出四路大軍攻打北方匈奴,拉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
長安市未央宮內,劉徹正焦急地關注著前線傳來的訊息。 他並不像他看起來那麼自信,因為他非常清楚他面對的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匈奴強大的騎兵,是漢帝國所有士兵平民心中的噩夢。
西元前200年,漢朝始祖劉邦出兵32萬大軍攻打匈奴。 然而,在平城之戰中,他被匈奴圍困在白山七天七夜,戰敗歸來,新生的漢帝國也因此差點喪命。
此後的60多年裡,北方的匈奴似乎是乙個不可戰勝的神話。
此時,劉徹已經二十八歲了。 他明白,如果自己攻打匈奴,一不小心,圍攻白登的悲劇就會再次上演。 但劉徹別無選擇。 他的決定不是年輕人的衝動,而是他不可推卸的使命。
在帝國北部邊境,漢軍分四路突破進入匈奴境內,這是漢軍第一次深入敵方領土。
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面對飄忽不定的匈奴騎兵,漢軍官兵儘管血戰慘烈,依然損失慘重。 在進攻的四支漢軍中,只有一支部隊取得了微弱的勝利。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不成功的作戰行動,損失遠遠超過結果。 然而,這並沒有動搖劉徹與匈奴一決高下,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出征的漢軍,在匈奴騎兵面前,已經不再是待宰的羔羊了。 漢軍的勇氣和決心,標誌著漢帝國意志的覺醒,全國人民比劉徹更期待帝國的輝煌。
對外經濟大學思想政治系張曉峰教授:
漢朝以來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匈奴無敵的神話。 對於漢武帝來說,這極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堅定了匈奴可以被打敗的信念。
但在這一戰中,漢軍暴露出的弱點,也讓劉徹無比著急。 由於缺乏關於匈奴的地理和情報,他的軍隊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此時的劉徹非常清醒地意識到,如果不知道北方敵人的情報,他以後的戰爭會讓帝國軍隊付出沉重的代價。
他迫切需要了解他的敵人,以及關於北方的任何事情。 在困境中,劉徹想起了十年前曾派使者前往西域的張謙。
同樣在西元前129年,因為漢匈戰爭的爆發,被匈奴關押了十年的張騫終於得到了逃離匈奴的機會。
經過十年的牢獄之災,張謙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他帶著唯一剩下的隨從,唐怡的父親繼續前行,一路打聽西遷後大月氏族的位置。 經過幾個月的跋涉,張謙終於來到了大月族。
然而,經過幾年的遷徙,大越氏已經在水草豐富、土地肥沃的西域站穩了腳跟,新晉的越氏王已經失去了向匈奴報仇的勇氣,這讓張騫大為失望。
張騫一無所有地離開了大岳氏族,開始遊歷西域各國,詳細記錄西域的風土人情。
張騫憑著敏銳的直覺判斷,這些來自西域的資料,會成為漢帝國對抗匈奴的非常有用的資訊,而這正是他的皇帝最渴望得到的訊息。
西漢長安城
長安城未央宮內,劉徹並不知道張謙的死死。 但他很清楚,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他將無法得到西域盟友的支援,漢帝國將不得不獨自面對強大的敵人。
在與匈奴的反覆較量中,劉徹開始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想打敗匈奴,僅僅依靠一兩場戰鬥的勝利,那將是乙個無法實現的烏托邦夢想。 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策略。
宋超,《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
光是想通過一戰消滅對方部隊的一些主力,在當時應該比較衝動,不可能產生最後的衝擊效果。 漢武帝後來迅速調整了戰略,主要不是殲滅匈奴勢力,而是控制戰略要地,這是乙個重大變化。
巨大的沙盤前,劉徹敏銳地發現,乙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並不在他的控制之下,那就是陰山南麓的河套地區。
與中原王朝接壤的河套地區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擁有河套地區,不僅讓匈奴獲得了廣闊的牧場和糧食基地,也成為進攻中原的跳板。
因此,河套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與匈奴爭奪的焦點。
西元前215年,秦始皇為解除匈奴的威脅,派大將孟天率領30萬秦軍進攻匈奴,收復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
內蒙古 ·秦陰山長城遺址
之後,在北部邊境進行了大規模的長城建設,以進行防禦。
但是在秦帝國滅亡之後。 匈奴趁機奪回了河套地區,成為匈奴不斷進攻漢朝的前沿基地。
劉徹意識到,落入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區,對帝國構成了持續的威脅。 如果這個地方不被占領,漢軍的所有積極進攻都將化為烏有。 攻占河套將是漢帝國下一場對匈奴的戰爭的首要目標。
宋超,《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
控制這個地方,這是乙個非常重要的區域,它離京畿道很近,離長安市很近。 溫帝時期,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入侵,都是以此為跳板,對作為戰略要地的京城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然而,此時的匈奴人卻因為之前漢軍的進攻,已經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如果漢軍輕舉進攻,沒有任何情報指導,只會得到失敗的惡果。 劉徹需要等待進攻的機會。
西元前127年,匈奴入侵漢朝東北部的上古和餘陽地區,肆意燒殺掠奪漢朝邊民。
匈奴主力南下,讓劉徹突然發現乙個絕佳的機會擺在自己面前。 他派魏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雁門進攻,攻打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
據《魏青史記》記載,漢軍大獲全勝,全副武裝歸來。 當魏青勝利的訊息傳到長安時,整個國家都為之震動,七十年來籠罩在帝民心理上的匈奴陰影終於消散了。
漢帝國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和婺源郡,並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定居,以鞏固河套的防禦。 從此,陰山南麓的匈奴主力開始暴露在漢帝國的鐵騎兵之下。
對外經濟大學思想政治系張曉峰教授:
漢朝拿到河套之後,就成了我們打匈奴的跳板,就是以河套為據點,然後從河套出兵,這對漢朝是很有利的。
河濤之戰的勝利讓劉徹大有信心,他成功地將匈奴人擋在了帝國的邊界之外。 但劉徹卻沒有一絲滿足感,因為他的內心渴望著更大的勝利。
然而,此時,面對與匈奴戰爭的勝利,全國上下突然對未來是否繼續戰爭有了不同的聲音。
在很多人眼中,漢帝國已經蒙羞,帝國的尊嚴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戰爭結束了,和平是乙個國家的根基。
但劉徹明白,暫時的和平並不能真正維護國家安全。 如果他選擇妥協,新聚集的民眾意志將再次消散,他必須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以捍衛來之不易的統一。
這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將決定帝國的發展方向。 如果匈奴不被摧毀,戰爭就不會結束。 這個時候,劉徹絕不會允許帝國內部出現任何動亂。 在他看來,帝國內部最難控制的力量是諸侯和國王。
在靖帝時代,諸侯君王發動的七國之亂,幾乎徹底摧毀了剛剛步入正軌的漢帝國。 雖然王爺們的叛亂最終被撲滅了,但在劉徹眼裡,王爺們從來都是國家的潛在威脅。
西元前127年,劉徹已經三十歲了。 此時的他,不再是魯莽衝動的少年。 在一步步攀登權力巔峰的經歷中,劉徹更加自信和成熟。
這一年,劉徹頒布了名為“推恩令”的詔書,他想用乙個非常明智的計畫,徹底消散威脅國家統一穩定的王公君王的權力。
劉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諸侯有權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兒子和孫子。 分給子孫之後,如果是侯國的話,侯國的管理權,很大程度上都在**的管理之下,也就是說,諸侯們都建好了,實力就少了。 然後諸侯國自己把自己的肉都割下來,最後把肉給了**。 這樣一來,其實是很溫和的,一種和平的方式,削弱了王公君王的權力。
“推恩令”的實施,是劉徹徹底消滅王公君勢力的最後努力,最終實現了對漢帝國的完全控制。 現在,劉徹可以調動整個帝國的資源,為徹底打敗匈奴的浩瀚戰爭儲備兵力。
江蘇連雲港 ·銀灣漢墓
1993年,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銀灣村發掘了一座西漢古墓,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獻和檔案。 其中有一張紙條,詳細記載了漢代東海郡國庫的盤點。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田旭東教授:
這是我們迄今為止出土的唯一乙份非常有價值的檔案,可以解釋漢帝國軍火庫的建造過程,它實際上是漢帝國在東海郡的軍火庫的全部武器裝備的登記冊。
西漢 ·弩機西漢 ·矛西漢 ·通用 電氣
東海郡軍火庫中的弩、52555支長矛、78392件武器共計537707,僅此一項就足以裝備一支五十萬人的軍隊。
從**的儲備中可以看出,漢帝國擁有強大的煉鐵和武器裝備能力,這使得漢軍的軍事裝備水平比匈奴更勝一籌。
西元前127年,張騫從西域返回長安,但返回中國的路線河西走廊仍由匈奴人控制。 為了回到家鄉,張騫必須再次穿越敵人的領土。
對於張騫和他的隨從來說,死亡隨時可能降臨到他們身上。 但張謙知道,他絕不能放棄自己的使命。 無論時間過多久,他都必須兌現對皇帝的承諾。
西元前126年,離開長安十三年後,死九次的張騫終於再次踏上了漢帝國的土地。 遠遠望著巍峨的長安城,張謙此刻百感交集。
他不知道自己的皇帝是否還記得乙個離開十三年的使者,他是否還有消滅匈奴人的野心和感情。 但十三年來,張騫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沒有失去對皇帝和國家的忠誠。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徹再次見到張騫時的情景,但張騫的西域之行,對他和整個漢帝國都給予了極大的震撼。
中國民明大學中國學院王子進教授:
張謙帶回了很多以前中原人不知道的關於西域的知識,以及地理、人文、自然的知識,極大地拓展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世界觀。
張謙將自己在西域的所見所聞詳細地向劉徹匯報了一遍。 來自西域的情報讓劉徹無比興奮,因為他不僅看到了西方的新世界,還從中捕捉到了乙個重要的資訊。
漢帝國眼中的西域是指新疆和中亞,即今天的中國。 當時西域處於匈奴的控制之下,是匈奴最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 一旦失去西域,匈奴將失去與漢帝國長期競爭的首都。
但是,劉徹要想控制西域,必須首先打通西域與漢帝國之間的通道,也就是河西走廊。
西元前121年,乙個年僅二十歲的年輕人被劉徹託付了一項重要任務,率領一萬人的精銳騎兵遠征河西走廊。
霍曲之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天才,他以冒險的性格贏得了劉徹的信任。 攻占河西走廊,切斷匈奴與西域的聯絡,是霍曲之遠征的唯一目標。
當時,河西走廊盤踞在五個匈奴諸侯國的軍隊中。 霍去冰孤身一人深入,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似乎是一時衝動的冒險,沒有勝算。
但霍曲之並沒有辜負劉徹的信任。 他率漢軍兩次遠征河西走廊,以極小的代價打敗了敵人,對河西走廊的所有匈奴勢力都瞭如指掌。
從此,漢帝國控制了河西走廊,徹底切斷了匈奴與西域的聯絡。
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反擊,漢帝國在河西走廊設立了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四個郡,從此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
這條通道成為中國與中亞、西亞文化物資交流的主要陸路通道,形成了後世所謂的絲綢之路。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許為民:
只有通過絲綢之路這樣的道路,西域、中亞、西亞的人們才明白,東方有乙個強大的漢朝,所以我們有一些積極的東西,比如漢族文化、漢族文化、漢族、漢學。
隨著河西走廊的失守,匈奴的實力大打折扣,無法恢復。 這個曾經著名的草原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匈奴人曾經在一首歌謠中歌頌了河西走廊的喪失:我祁連山的死亡將阻止我的六隻動物繁衍後代。 我失去了我的山,我的女人沒有顏色。
河西走廊之戰的勝利,讓劉徹感到無比自信。 在他看來,自己和祖先消滅匈奴的理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他只需要發動最後一擊,徹底斬斷對漢帝國最大的威脅。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劉徹遭遇了戰爭開始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再次出征匈奴的軍隊還沒出發,帝國國庫空空如也。
與匈奴的多年戰爭使漢帝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家70多年來積累的財富已經耗盡。 現在,該國不再能夠支援戰爭的巨大消耗。
西元前120年,劉徹在長安的未央宮召集大臣們開會。 如何應對鉅額軍費開支,讓已經37歲的劉徹無比焦慮。
他知道,與匈奴的最後一戰決不能半途而廢。 為了解決眼前的經濟危機,他需要為國家尋找乙個新的國庫。
中國社科院戰國秦漢史研究室主任楊振巨集:
首先提出鹽鐵官營,然後鹽鐵官營是把所有的鹽業和冶鐵業都收在國家控制之下,由國家經營,由國家賣錢,以增加國家的稅收。
這一年,國家也開始對商人和工匠徵收財產稅。
西漢 ·錢帆 西漢 ·珏
發行貨幣的權利也被接管,甚至酒也被國家壟斷。
帝國官員頒布了嚴厲的法令,鼓勵譴責隱瞞財產逃稅的富商,被指控的商人的財產、土地和奴隸被國家沒收。
這些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在短時間內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漢帝國得以在經濟危機中倖存下來。
但帝國人民為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幾乎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付出了一切。
劉徹並非不知道,國的文官政權正處於崩潰的邊緣,稍有不慎,秦末天下造反的局面恐怕又上演了。 但身為皇帝的他,知道自己離滅族的理想只有一步之遙。
此時,劉徹心中唯一的安慰,就是漢帝國獲得了統一的民心。 他必須以自己的意志和信念領導世界人民度過這個困難時期,為帝國創造持久的和平。
西元前119年,漢帝國發動了針對匈奴的最大規模的漠北戰役。 在劉徹的精心布置下,魏青和霍去冰各自率領五萬騎兵,分東西兩部分,同時出發,深入沙漠,尋找匈奴主力進行決戰。
對外經濟大學思想政治系張曉峰教授:
漠北之戰是漢朝和匈奴的最後一戰,是最後的大較量。 因此,為了這場戰役,漢武帝幾乎集中了國內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軍事資源,然後投入到這場戰役中。
魏青的漢軍進入草原後不久,就在宮廷裡遇到了匈奴軍。 逼近的匈奴大軍在人數上遠遠超過漢軍,這讓魏青感受到了強大的壓力。
在衛慶的指揮下,漢軍勇迎匈奴騎兵。 漢軍犧牲生命、忘性妄為的勇氣,讓草原上的這些勇士們感到恐懼。 匈奴在最後一刻放棄了他們的軍隊,匆匆逃跑。
然而,被魏青擊敗的匈奴山羽軍並不是匈奴真正的主力,最強大的匈奴左賢王從未出現在戰場上。
這時,在未央宮的劉徹開始著急了,如果不能在這場戰鬥中殲滅匈奴主力,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的,因為他的帝國已經無能為力了。
在一片迷茫之中,劉徹將最後的希望交給了東路漢軍將領霍奎。
不過,此時的霍曲冰,也是痛苦地率領大軍前行。 在茫茫大海中,他一直沒有找到匈奴軍隊。
霍去兵知道,如果這一戰白費力氣,整個帝國都會錯失擊敗匈奴的最好機會。 雖然前方的道路變幻莫測,但我只能前行,不能放棄。
然而,歷史的轉折點往往在於堅定信念的轉折。 這時,東路的漢軍和匈奴左賢王的主力突然相遇。
面對突如其來的匈奴大軍,以英勇著稱的年輕將領霍曲之,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決心。 他沒有絲毫猶豫,主動出擊。
西元前119年,在蒙古高原上,爆發了一場決定漢帝國和匈奴未來命運的決戰。
面對兵力絕對優勢的匈奴左賢王,漢軍在少將的帶領下,紛紛緊隨其後。 為了帝國的勝利,他們無所畏懼。
短短一天時間,匈奴軍就被漢軍徹底打敗了。 漢軍被斬首,七萬多名匈奴被俘,昔日的草原霸主坍塌。
漠北決戰幾乎殲滅了匈奴的所有主力,此後匈奴紛紛逃往漠北,沙漠以南再也沒有匈奴王廷了。
對外經濟大學思想政治系張曉峰教授:
最後,匈奴逃得很遠,向北跑得很遠,茅南沒有朝廷,也就是匈奴的主力不能再留在茅南了。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基本上解決了問題,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對於此時的劉徹來說,他已經等了二十二年,才等到這場勝利。 而整個漢帝國,等待這場勝利已經八十一年了。
漢朝老祖劉邦無奈親親,魯皇后所受的屈辱,文景時代的隱忍,此刻得到了回報。 漢帝國終於洗刷了昔日的恥辱,打敗了世仇的匈奴。
二十二歲的霍去冰成為了漢帝國的新英雄。
據史料記載,劉徹為霍求冰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邸作為賞賜,但這位少將並沒有接受皇帝的恩賜,只留下了一句被後人讚揚的名言:“匈奴沒有被滅,也沒有家。
陝西咸陽 ·霍曲墓
在今天的漢武皇帝劉開茂陵的東側,最近的是魏青墓和霍可墓。 作為劉徹對匈奴戰爭中最依賴的兩位將領,衛清和霍曲在病逝後,都在茂陵墓中佔據了最顯赫的位置。
馬踩在匈奴人身上 在霍可墓前,還有一匹巨大的馬踩在匈奴人的石雕。 在強大的駿馬下面,是乙個揮舞著弓箭的匈奴人驚恐的形象。
巨大的石雕,充滿了宣揚進步的力量,是漢族不怕強敵、砥礪前行的精神象徵。
彭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西漢中期以後,人名中有許多政治含義,稱為廣漢,廣大漢朝; 向國家收費,為國家收費; 破奴,破匈奴,名氣驟增,其中不少反映出當時老百姓對漢國的認同。
隨著漢帝國的崛起,在隨後的十年裡,劉徹先後將嶺南的民越和南越併入漢帝國的領土。
此時,劉徹已經開始步入老年,他所掌握的帝國領土不僅超過了祖先,而且大大超過了秦始皇,真正統一的中華帝國已經形成。
應徵一直期盼的帝夢,終於在劉徹的手中實現了。
不過,此時的劉徹也滿心擔憂。 多年的戰爭和襲擊使他創造了乙個無比龐大的帝國,但也將該國的公民權力壓縮到了極限。
他的臣民不理解他作為皇帝的野心和野心,帝國人民再也無法忍受永無止境的戰爭。
宋超,《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
他與匈奴的戰爭持續時間最長,將近四十年,所以他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浪費了大海,戶口減半,這在當時的史書中都有記載。 大海浪費了,賬目減半,賬目一半沒了,他的損失很慘重。
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劉徹可能早就知道自己在後世會因為魯莽而臭名昭著。
但他更清楚地明白,他一生都在各地奔走,以創造乙個沒有戰爭的未來,為帝國的永恆和平而戰。
對外經濟大學思想政治系張曉峰教授:
對他來說,他想實現他的偉大理想之一,他統一國家的夢想,所以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不得不到處進攻。 但他也知道,這次襲擊會帶來弊端,會擾亂人民,讓他們的生活非常痛苦。 但這種痛苦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他不得不在某個時候改變自己的路線。
西元前89年6月,劉徹頒布詔書。 在這項詔書中,他反思了他多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傷害。
自從我登上皇位以來,我就叛逆叛逆,世間苦不堪言。 從現在開始,那些傷害人民和浪費世界的人將阻止它。
在這份誠懇的詔書中,劉徹內心的痛苦和自責都顯露出來。 縱觀他的一生,為了心中強大統一的帝國的夢想,他一直堅持在眾人的反對和質疑中走自己的路。
但是,當他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構成帝國基礎的普通百姓時,他放下了自己的驕傲和驕傲,向他的臣民公開懺悔。
西元前87年,劉徹病逝於長安武岐宮,享年七十歲。
這是乙個自信而悲壯的皇帝,他蔑視傳統,為心中強大統一的帝國的夢想而奮進; 這也是乙個血腥霸道的男人,為了國家的尊嚴和安全,面對強敵,無所畏懼。
正是在劉徹的手中,乙個強大而統一的帝國開始崛起,乙個民族的靈魂緊緊凝聚,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昂揚進取的青年。
中國民明大學中國學院王子進教授:
河西的平定、西域的開放、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漢帝國成為世界級的政治實體,影響著整個東方,甚至影響著中西亞這樣的政治實體。 進取心是他的追求之一,也就是所謂的雄辯戰略,他就是追求永遠新的目標。
劉徹死後五十年,漢帝國駐西域副官陳唐率西域大軍擊殺了逃往西域的匈奴智之單羽,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勢力終於徹底崩潰。
陳唐事後在對皇帝的詔書中說,要向世界各國明確表示,“行強者,即使遠在天邊,也要受到懲罰”。
這是漢族在壯麗時代發出的有力而自信的宣言,是後世秦始皇到漢武帝奠定和塑造的開拓進取精神的延續。
2000年來,每乙個中國人都滿懷力量和自信回首那個時代,因為它賦予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彭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這個時代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時代。
劉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我認為這是乙個非常進步的時代。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許為民:
這樣的秦漢文明,為中華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決定了中華文明後來的發展走向。
西北大學遺產學院段慶波教授:
秦帝國和西漢帝國在220多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對中華文化的巨大塑造。 秦漢時期形成的文明特徵影響了此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中國民明大學中國學院王子進教授:
在英雄氣概、進取心強、胸懷開闊的這方面,秦漢人民有一些值得我們紀念、紀念和傳承的光榮亮點。
那個雄偉的時代已經不遠了,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為成為秦漢帝國偉大傳統的傳承者而感到自豪。
這就是秦漢帝國的榮耀所在。 在其2000年歷史的深處,它俯視著它形成並延續至今的偉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