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外資巨頭退出中國,普利司通也麻木了?
近日,普利司通發布《關於關閉中國商用車輪胎配套業務的通知》,宣布終止其中國子公司的商用輪胎業務,並關閉專注於高階乘用車輪胎業務的瀋陽工廠。
作為全球知名的輪胎巨頭,普利司通於1996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距今已有27年,瀋陽工廠是普利司通在中國的第一家輪胎工廠和業務總部。
就在普利司通發布通知之前,網上有訊息稱,瀋陽工廠有1200多名員工,每天有5000多個輪胎。
然而,即使在深耕中國27年後,普利司通仍然選擇了告別,正式宣布終止其中國子公司的商用輪胎業務。
這是怎麼回事? 曾經聲名鵲起的輪胎巨頭為何“棄牌”中國?
普利司通離開中國實際上是乙個標誌。
2021年底,普利司通發布通知稱,惠州工廠全部關閉,惠州工廠全部產能和裝置轉移至瀋陽工廠。
到2023年底,同樣的劇情將再次上演,普利司通表示將於2023年12月31日終止在中國銷售商用車,“面臨市場復甦不及預期、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等挑戰”。
說白了,產品賣得不好,經營壓力太大,以後就不做了。
隨後,今年1月,普利司通又發布通知,1月27日全面關閉瀋陽工廠,最終於2月29日全面關閉,結束了普利司通在中國的商用車輪胎業務。
隨著工廠的消失,1,200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應該說,普利司通在遣散費方面做得相當不錯。
一般來說,我國的法定遣散費金額為n+1,即崗位工資乘以服務年限,加上乙個月的工資作為補償。
但普利司通在 n+1 的基礎上將其乘以 1係數 3 等於 13次。
有員工在社交媒體上出現**,說身邊有人拿到50萬元,如果是雙職工家庭,甚至可以拿到100萬元。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不把普利司通退出中國市場稱為失敗,而是“退出”,畢竟在良心和責任方面,普利司通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
關於退出中國市場的原因,普利司通在公告中明確表示:
中國商用車輪胎產銷量出現下滑。 雖然我公司內部為優化產能、降低成本做了許多努力,但效果一直沒有達到預期,一直無法改變困境。
作為全球輪胎行業知名的領軍企業,深耕中國市場27年,為何突然下滑?
主要原因是國產輪胎的崛起,這些輪胎巨頭的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市場份額在下降,經營壓力在增加。
與乘用車輪胎市場不同,影響商用車輪胎市場銷售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乙個,那就是成本。
消費者在選擇乘用車輪胎時往往會考慮更多的品牌價值要求,只要輪胎效能更好,品牌更大,哪怕為此付出一定的品牌溢價,大多數消費者也會欣然接受。
但商用車輪胎卻大不相同,作為生產資料的一部分,越低越耐用,是最“優秀”的輪胎。
至於選擇什麼品牌,從來都不是商用車輪胎消費者考慮的首要因素,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
特別是近年來,陸路運輸成本持續上公升,個體運輸商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對輪胎的成本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在成本方面,恰恰是國產輪胎品牌最大的優勢。
相較於國外品牌還在考慮安全效能、低滾動阻力、舒適性、靜音性等,國產輪胎品牌直接簡單粗暴,給人以最有力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乙個大貨車車主,在基本效能差不多的情況下,國產輪胎是外資輪胎的一半甚至更少,你會如何選擇?
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外輪胎在中國市場逐漸失去競爭力,不僅是普利司通,包括住友橡膠、鄧祿普在內的眾多國外輪胎巨頭都變得麻木了,退出中國市場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每一次外資撤出中國市場,總是伴隨著一陣陣噓聲,彷彿離開中國市場就等於被判了死刑,這意味著公司徹底失敗了。
但讓我們客觀一點從這些跨國企業的角度來看,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普利司通正在增加對印度工廠的投資,同時退出中國市場。
就在去年,普利司通就花費了62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元)。1億)在印度浦那建設輪胎工廠,產能擴大10%-12%。
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市場的競爭太激烈,中國輪胎廠家的崛起太快,而普利司通的競爭較弱,所以不得不轉向東南亞,那裡更容易賺錢。
畢竟,所有的經營選擇都是為了“看錢”,只要能通過改變市場來賺錢,那就改變市場。
在更深層次上,隨著中國產業公升級的不斷向前推進,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崛起,類似的劇情肯定會再次上演,普利司通不是第乙個,也不會是最後乙個。
比如,在現在打刺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車企在不斷內捲的過程中不斷進步,而合資車企則失勢撤退,選擇退出的合資車企不在少數。
但是否離開中國市場,則是一種商業選擇,這也是跨國企業的優勢所在。
寫在最後:
普利司通退出中國市場是閃耀的,因為善後確實做得很漂亮,勞動法的執行也已經到位。
在這一點上,國內一些企業要真正睜開眼睛,努力學習,從頭到尾把事情做好,企業也是如此。 鯤鵬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