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有網友試圖用dcf的想法來計算系統中職位的職業總收入,好好玩!
我還做了乙個有趣的事情,做了一張圖片:
資料分為三個階段:
從2002年到2022年,資料均來自統計局披露的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工資年均增長率在9%左右。
從 2023 年到 2042 年,預計基於平均年增長率為 7%。
對於 2043-2062 年,根據 02 到 42 的資料,使用具有知識和行動的養老金計算器(仍處於封閉測試階段)。計算了2043年退休第一年的養老金,然後按平均年利率2計算估計為8%。
資料並不重要,就像用DCF模型對企業進行估值一樣,公式很簡潔,但是有很多假設和變數,微小的變化會帶來巨大的估值變化,最後錯誤的資料會進去,錯誤的結果會出來,結果總是沒有說服力。
本文的重點不在於資料,而在於與大家討論現實中的一些敘事變化和我個人的感受。
與我們制度中的職位非常相似的乙個物種是日本著名的“終身僱傭制”和“資歷制”,它們本質上是一種事後補償
在工作生涯的早期階段,人力資本的優勢很大,但卻不享受全價,相當於被羊毛。
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人力資本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但收入越來越高,他又回去了。
工人和雇主都向對方承諾了穩定的期望。
以下是可以期待的很多事情:
穩定的僱傭關係,穩定的同事關係,足夠長的工作生涯,相對較低的生活通脹,以及家庭鞏固的概率。
但是,體制內的崗位香不香,本質上是一種“比價關係”。
這有點像近年來大家都買的儲蓄保險,重點不是你現在的利率有多高,而是未來的利率變化。
同樣,外部氛圍、收入增長預期和各種行業發展機會決定了人們對這些型別工作的看法。
在過去的20年裡,外部行業不斷出現機會,更重要的是,時代的速度已經領先於大多數人的增長速度,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機會。
有太多吸引人的敘述——外國公司、外貿、網際網絡、房地產、大型工廠、教育、網路名人。
人們熱衷於尋找並湧入高坡是正常的。
每個年輕人都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是成長型股票,其中斜率意味著幸福,不確定性意味著可能性,還有自由。
但高坡度往往是以持續時間短為代價的。
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內的職位曾經被鄙視(是的,它也有被所有人看不起的階段)。但其實也彌補了很多,比如從福利房,到便宜買籌款房,再到便宜租房。
當這種內外價差縮小時,走下坡路的人往往是最孤獨的。
就像春節期間,當大城市的白領面對縣城的中產階級,當集團股面對19 21年最被鄙視的分紅方式時,難免會有缺口。
年輕的時候,你像成長股一樣追求斜率,直到中年才明白:
價值型股票的低波動是幸福,不回落已經是值得稱讚的,穩估值是最好的安排。
當然,如果問乙個60後的時代是什麼,他會愣一瞬間,腦海中會閃過很多敘事和波瀾,最後他會意味深長地感嘆:
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是週期性股票,隨著時代的起起落落。
我的另乙個觀點是:
當前對系統內敘事的追求是否只是另一種線性外推?
接觸投資理財這麼多年,深深覺得這三種神秘勢力是最難懂的
超長期期限5年以上時代的非線性和市場變化簡單的原理堅持重複複利- 這三者恰好是長期投資的關鍵變數。
然而,我們的大腦總是喜歡認為現在是永恆的,認為事物總是在恆定的穩定狀態下變化。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數以千計的線性外推,當總結起來時,只是另乙個擁擠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