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偉人孫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歲。 他不僅是推翻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建立世界頂尖王朝的偉大英雄; 他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和民主革命的先驅。
他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一生,深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國父”。 然而,這樣一位愛國愛民的偉人,死後,只能睡在地下,不能讓後人仰慕他的英義遺體。
這是什麼原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位備受尊敬的偉人孫中山博士。
孫中山,又名孫溫,1866年出生於廣東象山的乙個貧困家庭。 年輕時,他隨母親來到檀香山的哥哥家,在那裡他開始了西方教育。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洪秀全起義的故事深深地影響了他,使他深深地欽佩和欽佩華盛頓、林肯等偉人。 當他上中學時,他就立下了乙個遠大的抱負,要長大後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拯救他的國家和人民。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他始終堅持著這個偉大理想,不斷學習和奮鬥。 他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敗的清朝,建立了中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國民黨,倡導了三民主義和其他偉大成就。
當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鬥時,他不幸患上了肝病。 因為關心國家和人民,他一直忙於國事,沒有及時執行**。
當他的病情惡化時,他被迫前往北京*** 綜合檢查結果顯示,他被診斷為晚期肝癌,不能再**了。 因此,出院後,他搬到北京鐵石胡同(今張子中路)暫住,開始中醫**,希望能延年益壽。
可是,他已經身患絕症,就算華拓轉世,也救不了他一命。
在他垂死的時刻,他仍然關心著未完成的革命事業。 在他的遺囑中,他留下了乙份關於國家的遺囑和乙份關於家庭的遺囑。 用最後一口氣,他斷斷續續地說:“和平,奮鬥,拯救中國,拯救人民.......”“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偉大領袖孫中山離開了我們,享年59歲。
他的逝世,令海內外人民深感悲痛。
孫中山的遺體被運往北京進行防腐處理,按照他的遺願,他希望被儲存在水晶棺材中供人們觀看。 但是,由於訂購水晶棺材的匆忙,質量達不到標準,無法達到永久儲存的效果,因此暫時放入了優質的美式小木棺材。
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孫中山臨終遺願,用內臟進行醫學研究,減輕人民的痛苦。
孫中山深受西方宗教的影響,成為**信徒,所以他一生的告別儀式也充滿了西方色彩。 他的家人和信徒在醫院為他舉行了西式家庭葬禮,他的遺體被放在乙個帶玻璃的大木棺材裡,然後抬到北京的**公園舉行追悼會。
在追悼會期間,數十萬人前來悼念,場面極為壯觀。 不過,按照孫中山的遺願,他應該被安葬在南京的紫金山,但那裡的孫中山陵的建設還沒有開始,所以他的靈柩被暫時安放在北京西山的碧雲寺。
然而,這種“暫時”持續了四年。
在過去的四年裡,孫中山的遺體一直處於被摧毀的危險之中。 這起事件的根源,是哪個居心叵測的權貴,竟然敢動這位“國父”的屍體?
孫中山逝世後,他親手建立的國家**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 由於他生前沒有明確指認**人,國民黨內部各派系開始公開暗中爭奪權力。
在這場血戰中,直屬軍閥吳佩孚與馮軍閥張作霖聯手擊敗了國民黨軍的馮玉祥,進而占領了整個華北地區。
由於這次勝利,他們變得空洞而大膽。
有一天,一群士兵在西山碧雲寺附近徘徊,竟然敢在孫中山雕像前說不敬話,甚至準備一槍砸碎雕像。 值得慶幸的是,機智的守護者能夠及時阻止他們的惡行。
然而,這只是軍閥們的“小誘惑”,然後他們就膽大妄為地毀掉了孫中山的屍體。 1927年,北伐戰爭爆發後,北伐軍擊敗了囂張跋扈的吳佩孚。
俗話說“唇死牙冷”,作為吳佩孚的盟友,張作霖也受到了威脅,於是召集他的將領們在北京開會,商討如何抵抗北伐軍。
張宗昌敗後,為了找個藉口,對上級張作霖說:“北伐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有孫中山的棺材,得到了他的祝福。
要想扭轉局面,轉敗為勝,最好的辦法就是毀掉孫中山的身體。 這句話正好擊中了張作霖的痛處。 他一向信奉鬼神論,對北伐軍十分憎恨,早就有了毀滅孫中山身體的念頭,但還沒有付諸行動。
現在,聽到張宗昌的想法,他立即決定採取行動。 然而,張宗昌的兒子張學良得知這個訊息後,卻非常生氣和著急。 他非常尊重孫中山,不能容忍對他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
然而,他無法勸阻他的父親。
他只能偷偷聯絡南京,要求將孫中山的遺體運到南京,但沒有得到回應。 於是他派人通知孫中山的守靈,讓他們做好準備。
當張作霖準備處理孫中山的屍體時,有訊息說有一群劫匪想偷走他的屍體。 碧雲寺靈衛的負責人李蓉聽到這個訊息,非常著急。
他立即召集所有監護人開會,討論保護孫中山遺體的計畫。 會後,他們一起發誓:“我們將發誓,要保護孫中山的遺體至死!”
會後,李蓉全力以赴尋求外界援助,希望能找到乙個可以暫時存放孫中山遺體的地方。 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有些人離得太遠而無法提供幫助,而另一些人則因為害怕惹上麻煩而保持沉默。 沒有依託的李蓉,在無法獲救後,只能無奈地開始尋找孫中山屍體的藏身之處。
為了方便搬遷和隱蔽,他先將屍體從棺材中取出,然後小心翼翼地用浸有防腐藥水的棉布包裹起來,最後放入乙個嶄新的美式小木棺材中。
儘管困難重重,李蓉還是決心盡最大努力確保孫中山的遺體得到妥善安置。
夜深人靜時,他和守護者齊心協力,將木棺藏在泉水洞深處。 直到1928年,張作霖戰敗而死,孫中山的遺體才被運回碧雲寺。
雖然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毫髮無損,但孫中山的遺體卻得以儲存下來。 但是,在運輸過程中,身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傷害。 這或許也是孫中山的遺體只能深埋在南京孫中山陵的原因之一。
1929年,歷經三年,中山陵終於落成,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由陵墓、墓道、石碑亭、石階、哀悼堂等建築組成。
其東面是靈谷寺,西面是明教陵,面朝平川,背靠青張,坐落於靚麗的山水之中,氣勢磅礴,莊嚴莊嚴。 中山陵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招標,融合了中西建築設計風格和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包容開放的精神。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座位於中山海拔158公尺的墳墓,全部由純白色花崗岩和鋼筋混凝土製成,其形狀就像乙個警鐘,警鐘的頂部象徵著孫中山臨終前的勸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繼續努力奮鬥”, 底部象徵著警鐘的響起。
然後是葬道,長480公尺,寬幾十公尺,兩旁是青翠的松樹和紅肉桂,被稱為“莊元紅”。 松樹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永恆精神,紅肉桂象徵著中國革命的成功。
最後,我們來到了“無字碑”碑亭,為什麼偉人的碑上沒有字? 最初,人們認為孫中山一生成就斐然,他的成就無法寫在有限的牌位上。
這是一段被歷史銘記的旅程,從下面往上看,你會看到“一眼望不到”的石階,392級台階,象徵著當時的中國3.92億人民。
為什麼是392? 因為這是對人民力量的欽佩,也象徵著革命之路雖然漫長而艱難,但只要我們一步乙個腳印地向前邁進,革命勝利的日子就會到來。
最後,我們來到了哀悼大廳。 哀悼大廳兩側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簽名的《建國綱要》,該書以“三民原則”為基礎,體現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民”的精神品質。
無論從巨集觀上還是從細節上看,孫中山陵都體現了孫中山先生愛國愛民、愛天下、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 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革命的欽佩,是對孫中山精神的傳承。
中山陵不僅是孫中山的安息之地,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
孫中山博士的願望是將自己的遺體埋葬在孫中山陵中,隨著陵墓的完工,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1929年1月,豐安委員會成立,為孫中山的遺體舉行了換棺儀式,並將衣物密封在碧雲寺的石塔中,作為土墩供北京人民參拜。
5月26日,奉安儀式正式開始,孫中山靈柩從碧雲寺公升起,經過萬壽山,抵達火車站,前往最終目的地。
在從碧雲寺到火車站的旅途中,棺材受到沿途人們的深深敬意和不捨送行。 當靈柩到達火車站時,已經有30多萬人前來送行。
在101禮炮聲中,宋慶齡、孫克和蔣介石乘坐靈車出發。 當靈車駛過南京中山大道時,道路兩旁已經擠滿了為他們送行的人。
靈車終於抵達孫中山陵,孫中山的親戚、朋友、外國朋友和南京殯委會在那裡等待著隆重的安葬儀式。 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所有送葬者有序進入陵墓,向孫中山的遺體致敬。
宋慶齡隨後帶領孫珂夫婦關上墳墓的大門,讓世人再也看不到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了。
為了保護孫中山博士的遺體免受空氣侵蝕和損壞,決定採用土葬方式。 雖然它被稱為埋葬,但它並沒有真正接觸土壤。
墓室位於地下5公尺深,周圍是磚牆,鋪有一層堅硬的花崗岩。 銅棺沒有碰到任何泥土,下面有乙個楠木座。
墓門用鋼筋混凝土封住,上面放著一尊臥著孫中山的石像。 這樣,孫中山的遺體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護,使他能夠“安葬”。
為了保護孫中山的遺體,也為了避免再次發生不敬的行為,我們採取了這一行動。 抗日戰爭期間,雖然中國的土地被日軍殘酷摧毀,但孫中山陵在守護者的英勇智慧下得以儲存。
如今的中山陵已成為國家5A級景區,每逢節假日都會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