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乙個笑話,但我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才聽到它,這是乙個相當詩意的詞。 這時候我已經在教育局工作了,起草檔案的時候用了這個名詞: 撿秋,又稱小撿活動,農村學生在業餘時間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到收割的農田裡去收割農收時損失的莊稼, 目的是培養學生愛苦勤儉的良好習慣。當我起草這份檔案時,我想,“我從小就這樣做! 只不過,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既不考慮愛勞動,也不考慮勤儉,目的只有乙個,那就是填飽肚子。 因此,我們從事“撿秋”並不是出於什麼高尚而偉大的情操,而是出於人們原有的生存本能。
我並沒有真正趕上最極端的時期,那時我真正用人類的最高智慧去尋找一切可能的食物,維持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準確地說,我趕上了,但我沒有很深的記憶,因為我太年輕了。 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大躍進後遺症爆發的年代。 飢餓威脅著人們的生命。 人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維持生命。 那些日子,對於比我年長一點的人來說,是一段難以忍受卻又難以忘懷的回憶。 到我記事的時候,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即便如此,尋找食物填飽肚子的行為(所謂的“小撿”)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當時的秋收包括我們吃的所有東西。 例如,當成年人收割小麥時,我們會撿起他們留下的麥穗。 當你切豆子時,你撿起被丟棄的豆子; 當玉公尺收割時,他把玉公尺秸稈翻過來; 再比如去採摘的梨行找梨,到棗林“撿棗”,在拔過苗的瓜田裡翻瓜苗......其實,在那個視食物為生命的年代,人們哪怕是一粒糧食,都會輕易扔掉? 莊稼收割的時候,大人們採摘,採摘,採摘,當我們來到田裡時,幾乎什麼都沒有。 有時我們抱怨說:“這比舔過的牛還乾淨! “話雖如此,總會有魚從網中溜走,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如果要說我最喜歡的還是找紅薯,用我家鄉的話來說,就叫“偷山藥”。 “盜竊”一詞不一定準確,它應該意味著“捯”或“轉彎”; 不過,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如果實在翻不過來,為了不被大人訓斥,回家就乾脆去未收割的土地“偷”一點。 當然,這樣的時間很少見。 大多數時候,在土地還沒綠化之前(“開慶”就是要等生產隊收割完畢,才會開放給人們“撿秋”),我們早早就拿著鐵鍬或鐵山牙在那裡等著了。 不知何時,有人突然喊道:“這是綠色的! 我們會跳起來,跑進綠色的田野,好像我們在抓,我們會迅速地翻身。 此時,除了偶爾的咳嗽聲,幾乎聽不到任何人的聲音,只有鐵鍬翻地的聲音。 偷山藥其實是乙個非常激動人心的過程,充滿了期待、尋找、驚訝或失望、興奮或憤怒。 不知何時突然聽到咔嚓一聲,我們才知道自己摸到了“獵物”,當我們把它翻過來的時候,乙個大山藥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會高興地叫出來,引來四面八方羨慕的目光; 如果我們竭盡全力卻一無所獲,我們會沮喪地坐在地上罵“真他媽的倒霉”。 偷山藥其實是一門技術活。 首先,你要判斷哪裡可能有“貨”:一般來說,中間地帶的機會很少,只有那些稜角分明、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奇蹟很容易發生,甚至拉下一整片沒碰過的山藥,才是大收穫! 其次,你必須學會尋找線索。 有時你看到乙個小根,也許你跟著它走,你會大吃一驚。 然而,有一種山藥根是最棘手的。 它刺得又深又深,你拼命想把它翻過來很久,但最後還是一根細細的根,你氣得一巴掌拍成肉泥。
為了撿秋,有時候連吃飯都顧不上,甚至要自己帶公尺飯到田裡吃,生怕耽擱一會兒就有人搶了。 然而,歸根結底,驚喜很少,失望的機會也很多,有時小小的收穫不值得因為付出太多努力而增加食物量。 但是,你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
所以,“撿秋”這個詞有了乙個浪漫的名字,但實際上,它一點也不浪漫,它與高貴和偉大無關,它不僅僅是一段苦澀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