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馬克龍近日“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兵”的言論在西方政界引起軒然。 在接連被美國和歐盟朋友“打斷”後,他依舊不改口,堅稱自己對俄烏衝突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我看來,法國**馬克龍所說的“不排除向烏克蘭出兵”,其實只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出兵公開行為。 自俄烏衝突開始以來,雇傭軍頻頻出現在俄烏戰場上,他們來自西方國家,雖然沒有明確標明是北約,但誰能說出情況的底層。 但是,在以下情況下,北約派兵的事實應該能夠證明這一點。
首先是烏克蘭的北約維修軍人。 據**稱,美國和北約協助烏克蘭的一些軍事裝備的維修人員中,有一部分是北約現役軍人。 而且系統越高階,維修人員就越是現役北約士兵。 這算不算北約直接出兵?
第二種,根據**的說法,烏克蘭有一些北約士兵,主要是美國和英國的特種部隊,這些北約士兵在烏克蘭執行“特殊任務”,也訓練烏克蘭士兵。 這算不算直接出兵?
第三,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情報系統、空中和海上監視系統一直在四面八方地忙於這場戰爭,為烏克蘭提供準確的戰場情報。 可以說,由於美國的情報系統,烏克蘭取得了幾項顯著的戰場成就。 這不是直接出兵嗎?
第四種情況非常有趣。 據**稱,目前在烏克蘭服役的所謂雇傭軍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爭錢界限。 他們其實是北約國家的現役軍人,退役後,他們“轉投”烏克蘭,無非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戲”。 在烏克蘭,他們仍然肩負著軍隊的使命,這與早先只為利潤而戰的雇傭軍的地位大不相同。 這還不算直接部隊嗎?
俄烏衝突就像一場複雜的棋局,北約國家早已成為其中的重要棋手。 美國及其盟國和俄羅斯雖然沒有公開撕臉,但揭示了彼此行動和戰略的深刻糾葛。 他們默契地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彷彿有一條看不見的紅線,雙方都小心翼翼地不去碰它。
結果,我們看到乙個又乙個的“表演”,雙方都試圖以這種方式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同時向對方發出某種資訊。 那些飛向克里公尺亞大橋和俄羅斯船隻的飛彈,是烏克蘭士兵按下的按鈕,還是美國人秘密控制的? 這已成為乙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在這場懸念懸疑、錯綜複雜的博弈中,美國和北約說我們沒有直接出兵,俄羅斯說美國和北約沒有直接出兵。 事實上,雙方都在守著一條不可觸碰的紅線,雙方都承受不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美國和北約已經直接出兵了,馬克龍為何在這個時候捅破這層面紗? 直接推動力是巴黎援助烏克蘭峰會。 在這次會議上,歐盟國家雖然口頭上表達了一致意見,但暗地裡卻做出了自己的小算計,這種前後矛盾的行為,讓作為主持人的馬克龍深感焦慮。 因此,他選擇用這句直截了當的話來刺激歐盟國家,希望他們能夠意識到俄烏衝突已經到了關鍵的轉折點。 如果此時不形成統一的立場和行動,烏克蘭的失敗將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倒下。 這不僅對烏克蘭意味著一場災難,而且還將對整個歐洲的集體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核心因素是美國處於當日之巔,曾揚言要退出北約的川普或許能夠重返白宮。 更令人不安的是,儘管他目前沒有掌權,但川普自信地宣布,如果當選,他將在24小時內平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 歐洲被美國綁在戰車上,但現在美國打算退出這種可能性。 如果這樣的變化成為現實,歐盟將如何應對?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其成員國各行其是,馬克龍怎麼可能安全。
當然,這句話也說明了馬克龍的個人原因。 也就是他與德國總理朔洛茨在援烏問題上的矛盾,他曾宣布今年將向烏克蘭提供8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但在援烏問題上卻一直猶豫不決。他擔心援助金牛座飛彈會導致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衝突擴大。 實際上,這只是其中一起事件。 在援助烏克蘭的問題上,德國一直都是這樣,多說少做。 這什麼時候了,你還在猶豫嗎? 所以馬克龍也在刺激朔爾茨。
馬克龍堅稱向烏克蘭派兵是故意的。 我也是這樣看的,馬克龍這番話確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絕不是拗口。
俄烏戰爭已進入第三年,戰場形勢表明,俄羅斯贏得這場戰爭只是時間問題。 《紐約時報》最近報道說:“美國訊息人士稱,如果沒有新戰略和額外的經濟援助,烏克蘭可能會輸掉這場戰爭。 ”
自戰爭爆發以來,乙個核心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並變得越來越明顯。 那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人口差距,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人口是烏克蘭的三倍多,這種壓倒性的優勢轉化為戰場上的士兵數量,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普京增兵17萬人的決定就是這一優勢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兵源國烏克蘭已經幾乎耗盡,烏軍中童兵、女兵、老人的身影比比皆是。 北約偽裝的雇傭軍,在這樣的現實面前,顯得微不足道,無法彌補烏克蘭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
在援助烏克蘭的巴黎峰會上,各國代表就援助烏克蘭的各種可能計畫進行了深入討論。 當然,直接派兵的可能性肯定已經擺在桌面上了。 然而,面對俄羅斯的人口優勢,任何對烏克蘭的援助計畫都無法彌補這一不足。
目前確實只有直軍才能彌補,原來對烏克蘭的援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將俄羅斯踢出國際**體系。 但從過去兩年的發展來看,俄羅斯挺過來了,甚至比歐洲國家還要好。 無論給烏克蘭多少**,如果沒有士兵來源也沒用。
烏克蘭的命運懸而未決,世界的目光也岌岌可危。無論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還是古老的歐洲大陸,都無法容忍烏克蘭的失敗。 這種無形的紐帶使北約派遣部隊的可能性不再遙不可及。 馬克龍的話更像是對未來形勢的伏筆,而不是空洞的猜想。
我們不能輕易僅憑他的言辭就否定他的先見之明,也許他的直言不諱只是別人心裡想卻不敢說的秘密。 在這場複雜的國際博弈中,馬克龍或許是乙個微妙的暗示,即北約可能直接向烏克蘭出兵,但卻被包裝成更直接、更大膽的言辭。
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將馬克龍的話視為修辭。 在這個不確定的國際舞台上,不應輕易排除任何可能性。 馬克龍的話可能是對未來的一種預見,警告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