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工作報告精簡版來看,我們似乎嗅到了與以往不同的“味道”,沒有公眾預期的“洪水灌溉”,也沒有預期的釋放存款準備金和降息視窗,對於大家普遍關注的房地產板塊,除了沒有像2023年那樣提及“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一詞, 剩下的只是繼續“滿足居民的剛性住房需求,使住房需求多樣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2024年應該屬於“結構性改革”之年,一方面地方政府將繼續完成去槓桿化,另一方面適度“增槓桿”的權利,改革的權力將進一步從地方政府手中抽離,統一制定各項制度改革和經濟改革, 但首先還是“統一思維”,不僅是自上而下的統一思維,這種統一思維甚至已經投入到未來的經濟程序中,所有涉及結構性改革的領域,現在基本上都歸類為統一布局。
分階段放棄的“進出口選項”充分表明,**已經意識到未來的外部環境不再是十年前的狀況,現在的中美既不能完全脫鉤,也不能完全掛鉤,因為進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邊緣化, 0出口增速約6%,-03%的進口增速無疑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未來5到10年,我們幾乎不用考慮歐美市場會一如既往地向中國敞開溫暖的懷抱,“一帶一路”既是既定戰略,也是長期戰略,現在地緣政治還在發酵, 恐怕短期內,“巴以衝突”和“俄烏衝突”還沒有緩和,使我們的“長期戰略”仍處於戰略布局階段。
因此,當前政策的核心是全面啟動“內迴圈”,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改革。 “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目標和單位GDP能耗降低在**工作報告的簡化版中繼續下降到25%左右,也就是3%左右,與幾年前相比已經是乙個很大的“自降標準”,在歐美處於綠色減排和低碳經濟“逆向”階段的現在,2023年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開始“扭虧為盈”的前提下,我們提出的“新能源戰略”將成為我們大國博弈的焦點, 這些似乎都值得思考,新能源的擴張和即將到來的“電力恐慌”,如果在產能過剩下失去國際舞台,接下來,我們只能從“新農村”中尋找未來,就像家電下鄉換舊換新一樣, 其實際效果和有效結果仍需在未來進行檢驗。
當2024年的首要目標是“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代了2023年報告中的“著力擴大內需”時,我們考慮2023年是否完成了目標,2023年還沒有達到目前的前提,我們將調整結構以“加快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 而“供給側”似乎正在捲土重來,但問題是,我們新的優質生產力的市場在哪裡,這似乎是問題的根源。現在似乎沒有人關心這個問題。
看來毫無疑問,2024年5%的GDP增長目標將完成,而我們在2023年已經達到了同樣的**目標,關鍵是能否達到3%的通脹目標,2023年全年的CPI將為02%的增長率和3%的增長目標之間的差異不是一公釐,而是108,000英里。 因此,在2024年工作報告中,無論是M2增長目標,還是社會財政規模增長目標,我們也看到了非常大的目標調整,在巨集觀信貸方面,無論是M2還是社會財政,2024年的目標都從2023年的“基本與名義經濟增長率持平”轉變為2024年的“與經濟增長和**水平的預期目標一致”, 由此可見,**願意通過釋放預期讓整個社會信用利差下降,進一步緩解市場預期。
在這裡我丟擲乙個概念給大家思考,中國2023年的名義GDP增長率大約是47%左右,而2023年全年的實際GDP增速為52%,較低的通脹水平拖累了名義GDP增長。 當貨幣寬鬆的目標是“與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和**水平相一致”時,其實如果要達到CPI,那麼貨幣政策就必須強制執行,反之,如果CPI達不到,貨幣寬鬆的政策預期必然達不到。 一場看似“文字遊戲”,暴露了貨幣寬鬆的“謹慎程度”——一方面要釋放貨幣寬鬆預期,另一方面要揣住“錢口袋”,這也表明了當下**的無奈,券商研究院有個分析師有個好名聲**從“逆週期調整”到“跨週期調整”, 我理解它可能是“邊走邊看,一步一步來”。
也可以說,財政赤字的規模將增加3到2024年,88萬億比406萬億,發行特別國債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常態,這似乎表明**願意“增加槓桿”,但地方債券發行的收緊,以及借錢的權力更多給**,這足以說明,對於**赤字,**仍然是乙個極其審慎的態度。 專項債務不是“隨意債務”,必須是統一布局、統一引導視窗的產物。
總之,從2024年**報告精簡版來看,我們似乎看不到我們期待的“新”,哪怕我們一廂情願地期待“AI超車”、“新能源超車”、“數字經濟超車”,我們首先要明白,全球高速的新賽道還沒有“開啟”,我們該如何“超車”。 這還是回到2024年初,我在和一些朋友交流時強調,中國2024年最大的關注點是“思想統一”,無論是治理,還是經濟發展,一切都是建立在自上而下團結的前提下,至於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結構性改革,我覺得這就像我們的大國戰略一樣, 這既是長遠的,也是循序漸進的“國家政策節奏”。所以,放下身體,放下執念,在思想上與**保持統一,擁抱現金流,或許是我們在2024年甚至更長時間應該擁有的正確態度! 經濟